魏晋风度: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

——《美的历程》第五章  摘录总结 06

《十九首》开一代先声,对人生、生命、命运的喟叹与竹林七贤的疏狂、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画论,共同标志着“人的觉醒”。这一时期的艺术亦“不再是功利附庸,而是具有自身独立价值”。陆机的《文赋》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采菊东篱下的陶潜终是在诗意田园中定格了最美的魏晋风度。

01 人的主题——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人的觉醒)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分裂格局、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确实空前的。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开一代先声,“生年不满百,长话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曹植)。                                                    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干汉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正因为有这种内容,所谓“人的觉醒”才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这种内容才具备美学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是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情感,原因就在这里。

《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佛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这正式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并影响久远,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是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如何铺张描述(两汉艺术恰恰是这样)。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不是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这种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与《世说新语》中人物的品评如出一辙,与魏晋玄学对思辨智慧的要求完全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02  文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

在汉代,文学只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都处于俳优蓄之的地位。此时,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被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撰,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他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新盖的突出特征。

陆机《文赋》有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的描述。对创作类别特别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的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做了艺术品评,再次把吟咏情性(内容)和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但专题研究了像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而且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并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和书法,同样从魏晋开始,表现着这个自觉。他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重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线条表现)比“应物象形”(再现对象)、随类赋彩(赋予色彩)、“经营位置”(空间构图)、“传移模写”(模拟仿制)居于远为重要的地位。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线的艺术(画)正如抒情文学(诗)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他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

书法是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正是魏晋时期,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而为真、行、草、楷。笔意、体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陆机的《平复帖》、二王的《姨母》《丧乱》《奉橘》《鸭头丸》诸帖,是今天可看到的珍品遗迹。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驱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丛书法上表现出来的仍然主要是那种飄俊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甚至在随后的石碑石雕上,也有这种不同于两汉的神清气朗的风貌反映。

03  魏晋风度——阮籍与陶潜

魏晋历史时期的特征之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皇室王朝不断更迭,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的头面人物总要被卷进上层政治旋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裴頠(wěi)……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被杀戮害死的。

“广陵散于今绝矣”,“华亭鹤唳,不可复得”,留下来的总是这种痛苦悲哀的故事。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去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阮籍就是这类典范。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隐晦之至。现实逼得他低下头来,应付环境,以保全性命,大醉六十日拒不联姻。实际上却包含了欲写又不能写的巨大痛苦和矛盾。“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便是一再出现在笔下的诗句,把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疼楚哀伤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出来,大概从来没有人像阮籍写的这样深沉美丽。正是这一点,使得所谓魏晋风度和人的主题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内容。也只有从这一角度去了解,才能更多地发现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和美学力量之所在。

陶潜是另一人格化的理想代表。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由于身份、地位、近况、遭遇的不同,陶潜的政治感叹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锐沉重,但它仍是使陶潜逃避“诚足贵”的“荣华”,宁肯回到田园去的根本原因。但也只有他真正做到了退避,宁愿归根田园,蔑视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而累己”的生活,所以也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的得到了安息。他把自《十九首》依赖的人的觉醒提高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原,再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谊。这种真实、平凡而不可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是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