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智者大智若愚。其实这是很对的,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连荡直荡。智慧是一种很高的层次,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一、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知识传递,更是人格塑造。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如果有智慧,就体现在他能对现实中的事件进行明智的思考,而明智的思考包括如下四个维度:理智的谦逊、广阔的多元视角、理解不确定性、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二、理智的谦逊
理智的谦逊就是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凡事不会轻易地下定论,即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也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想法,在必要的时候更新和改换自己的观点。
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无知;比如孔子的无忧知乎在,无知也。
作者给出了三个层面可以论证自己的无知: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知道”而不是“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听说个某个名词就以为自己理解了,知道了。在心理学上有SOLO模型,把理解分成了五个层次,如下图。
我们通常处于第一、二阶段,少部分能到第三阶段,而第四和第五阶段则很少涉及。
2、在单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不能让我们免于无知。
专业的知识会涉及事物背后的原理和结构,具有专业能力是指能在深层次上思考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一旦所要理解的事物或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那个特定的专业之外的,那么专家的表现就和其他人差不多了,可能又回到了日常的水平。
3、科学上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基本上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确实都是无知的。
即便是现在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都无法告诉我们这些如此基本、如此重大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当然也只能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我们仅有的已知,大部分只限于对日常事物表面特征的了解,以及一个狭窄领域中的专门知识,仅此而已。
一个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会以空杯的心态去跟人打交道,去认识世界。空的表现为不太喜欢和人争辩,乐于善于提问,对不太确定的事物让结论悬置。
三、多元视角:改变底层叙事逻辑
1、吸收更多的知识,特别是我们应该学一些跳出本专业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哪怕是了解一点点,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新视角。
2、改变一些隐形的、根本性的思维模式。
比如把寻找改变为创造。寻找是依赖某个固定的人或者事情;而创造则是自己主动去建设,去成长;
比如把工作和生活融二为一。打破既定的底层叙事,是从根本上转换视角的方法,由此我们才有获得多元视角的可能。比如追求财务自由不是我们必然的人生选择,我们才可以去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才可能尝试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四、理解不确定性
人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种欲望:进入未知的征途并获得预期之外的奖赏。彩票、股票、宝箱和盲盒都召唤着这种欲望。
由于认知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能够解释的事物是非常少的,而对于尚无法解释的事物,对于它们如何变化和演进,如何形成和消散,我们便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随机性”的说法来解释。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从第二点入手,一件事情,如果别人都觉得这是靠运气,你却能看出其中不取决于运气的影响因素(规律、原理等),那么你就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因为别人做这件事,胜率停留在随机水平,而你在掌握了隐藏的影响因素以后,有可能得到大于随机水平的胜率。
五、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面对种种现实的问题,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兼容不同观点的问题。
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因为他们知道,现实世界本就很复杂,本就参差多态,许多问题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许多棘手的麻烦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在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赶得上环境的变化。
智慧是什么,是理智的、谦逊的、是矛盾的,最终体现为在问题中解决问题,超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