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让人很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很焦虑,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每天晚上都懊悔,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然后就一直焦躁不安。
好在一项工作结束,我得以松口气,顺便反思自己,时间去哪儿了?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小时候的时间过得很慢,但长大了以后发现时间越来越快,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然而时间从我们出生开始一直都是一天24小时,从不增减,我们的困惑又从何而来呢?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休闲时间在不断增加,而主观上人们却认为自己休闲时间在减少。时间好像是大家共同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用的一个理由是“最近没时间”。
对待时间,该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寻找时间去哪儿的问题答案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觉得流速不同,即便我们自己,不同情境下对时间的流速感知也是不同的,这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深层原因来自于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我们对时间应该是什么态度?
思想家梁漱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郑重”,恪守本心而知轻重缓急,毫无保留地做到不虚度光阴。
对于这一点,我们更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在问问题的时候通常是很认真的,即便这些问题一听就会笑,我女儿就常问我“为什么月亮是白色的”、“为什么树叶要掉啊”之类的问题,但看她问问题的表情,你就知道她对这个问题很认真。
采铜说,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而成年人用戏谑、游戏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人生。
态度还可通过个人思考问题的时间视角来解释。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把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分了5种,分别是:①积极过去视角,这些人比较怀旧,但往往忽略了当下的快乐;②消极过去视角,他们总是回忆过往的负面经历,可能会有心理问题;③享乐主义,这些人总是享受当下,但可能会纵欲过度,吸烟酗酒,导致健康出现危机;④宿命论,这些人总认为万事都是命中注定,对一切都表现为顺从和忍受;⑤未来视角,这些人有前瞻性,但总是为未来担忧,幸福感低下。
津巴多认为需要对这几种视角进行平衡,多用积极过去、享受当下、和未来视角来思考分析,对待生活。
比如工作中运用未来视角,提高对工作计划的执行效率,生活中需要享乐,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当下的快乐,而特殊的日子或者情景,则需要跟人一起回忆过去的积极生活。只有平衡这三种视角,才能让自己对时间有更好的态度,更好的应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时间更有价值
即便我们郑重对待时间,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但我们还是面临一个问题,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该怎么才能让时间过得更有价值。
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建立远期计划,站在未来5年的角度思考提问。
5年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回想我们自己,5年前可能刚刚大学毕业,但如今已经结婚生子,或者5年前自己刚刚大学毕业,5年后自己已经拥有了某个学科的专业证书,所以在问如果度过时间时,更应该问自己5年后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长期计划可能会跟短期计划有冲突,比如5年后希望自己博士毕业,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但眼下就有个大问题,论文写不出来,总不能天天盯着自己的长远计划,迟迟不行动吧。
采铜给了一个建议:长远计划要重战术、轻战略,思考计划的达成路径和具体操作方法,而近期计划则要重战略,轻战术,思考眼下这个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计划的达成。
比如博士在读,长远计划更应该考虑,论文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做哪些事情,而短期则应该放弃每天刷抖音、看八卦这些对论文无益的事情,即便制造很小的阻碍,比如卸载软件等小动作,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自己完成长远计划。
做正确的事,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事情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当下的收益和未来的衰退期。一件事情的效用都是有这两部分共同作用而成的。
比如写一篇新媒体文章,可能当下的阅读量非常高,第一天就突破10万,但也可能很快就衰退了,七天以后新闻热点结束,不会再有人打开阅读,衰退期也就七天。但同样有人写文章,第一天就几千,一直持续,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依旧有人在读,这个衰退期就很长。所以很多人都推崇要做长衰期的事情,也就是拥有长尾效应的事情。
无论这件事短期效应高还是低,只要长尾效应够长,就值得我们坚持做,比如读书、练字、背诗、学习某项技能等等。
掌控生活的快慢节奏
时间永远包含两部分,工作与生活。对于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保持两种态度,生活要慢,工作要快。
朱光潜曾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记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需要尽快完成,能节省时间就绝不拖延,比如做家务、事务性工作、简单的重复性执行动作、淘宝购物等等;而对于有些事情却需要求慢,比如跟家人共度休闲时光,欣赏艺术品,自行反思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等。
在分清了快慢事项后,我们还要尽可能增加时间的深度,就像契克森米哈赖所说,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处于“心流状态”,也就是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自己所从事的活动。
而这也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兴趣,至少让自己有意向长期坚持的业余爱好,因为每个人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而这段时间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要远远大于跟人闲聊、独自刷手机。
时间,是我们一直都面临的大问题,我们都希望自己珍惜时间,当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无法处理的时候,都会认为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时间管理,期望能解决问题。
但采铜说,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感到痛苦,可时间管理都教我们如何更快。
时间只是一种工具,而我们需要学会善待光阴。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培养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沉浸在自己兴趣中,我们依旧可以回到那个时间过得很慢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