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杨天马,平日最喜欢看剧。
但是总是一个人,周围的朋友很少有跟上我的时间表。
自己想着也不过分吧?平均就是一周一部。
从2013年开始入坑攒到现在,我也有了厚厚的一沓票据当做回忆。
其实我还是希望能和人分享,能有人接梗总比自己默默回味好。本质还是害怕不合群的心理暗暗作祟。
后来有个很好的朋友说,既然你这么懂,快变成这个行业“专家”了,那就做些分享吧。
刚开始很抗拒,同时也觉得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啊,再怎么分享同好就是这么点点。
但是,再想一想,也不错。
对我对别人都是个好事情,对别人是省下钱,对我好像多了渠道吐吐槽,还能打破一下舒适圈去认识更多的人。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私藏的挑剧法则吧。
首先大家想想一想自己如果选择一台演出剧目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很大一部分的人会说,我看的是公众号、或者大V的推荐,再做点功课,可能会再关注一下剧本是不是得奖?演员、导演是不是特别有名?
我想问,这个标准和现在去评判要去看一部八点档的电视剧有差别吗?
其实选择现场演出时,最先关注的元素应该是 演出场地。
我个人属于先考虑剧场因素,其次再考虑这些剧本、演员、导演这类因素的。
这点也许会被人吐槽说对艺术没有这么热爱。
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坚持「全方位的演出享受」,我才能将精致的剧情留在最美的那一刻。提起某某演出,不会被其他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01
有多少人会先去看看剧场 “头牌”呢?
头牌直接决定剧场的风格,起码是整整一年的演出季的。
剧场本身的限制、资源的分配,会导致剧院本身的定位各有不同,甚至是每一年的演出季的主打都是不一样。
了解剧场的 “头牌” 甚至是口碑特别好的演出,不仅对于刚入门的人,对于常年选剧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风格是不是会变?是肯定的。
这一点上,艺术文化圈和时尚圈的道理是一样的,剧院监制的喜好和资源直接决定了这一季演出节目的风格。
举个例子,从2016-2017年演出季开始,上海大剧院主打的大型主推剧目都是经典歌剧。
我刚开始挺排斥的,语言听不懂,主角唱起经典台词都是起码重复三次。
后来发现因为是“头牌”,因为是主打剧目,推出的都是大牌。
《阿依达》、《图兰朵》、《纳布科》,场场都是豪华布景、明星领衔的主打剧目。
看完一部《图兰朵》,感慨真是一场视听盛宴,我就开始后悔当时没有最早跟上演出的脚步,好些都错失观看的机会。
所以,现在去看各大剧场在每年7-9月的时候推出的演出安排是一定要看的。
02
你看宣传广告会去找是什么剧场演出吗?
我会找。
因为有些剧院只有一个演出舞台,有些则是有好几个演出厅。
通常一个剧院中的主剧场相比较其他剧场的地位,和现在综艺节目中说的C位是差不多的意思。布景设置都不是一个档次的。
像上海大剧院,每年都有很多固定的青年演出培养计划,或是一些国外剧团的改编剧目。
仔细查查宣传单,你会发现这种剧场通常写的是大剧院中剧场或者别克剧场。
这种剧场有多大呢?基本就是和电影院1-1.5个标准放映厅差不多面积。
如果是喜欢距离近、互动强的演出,选择小剧场其实没错。
但如果你本来就是想去看一场音效场景俱佳的「大制作」,那还是关注一下。
要是男朋友兴高采烈和女朋友宣称,网购了热门演出,却在当天现场碰面时却发现等错了检票入口。
我自己觉得会蛮尴尬的。
03
也许你会说,座位肯定是越前越好,越贵越好。
其实我的回答是 NO !
我个人虽然崇尚「全方位的演出享受」,但是座椅变成真皮倒是和这个理论无关。
要是现在问我,同样300人民币,选择看一场,还是三场不同的演出。
我肯定下意识还是先去看后一种选择的内容,评判演出类型和座次是第二步再考虑的问题。
我甚至就「无人生还」适合做左边单号、还是右边双号,和朋友们侃侃而谈。
考虑座次上,金钱的性价比特别重要。
不知道,大家听过现在流行的NT Live 吗?
NT Live指代的是英国国家剧院的高清录制演出,简短说就是电影,是舞台上现场录制的纪实片。
画面都带大特写,第一看的是卷福版《哈姆雷特》,从此就超热爱这个系列。
而且荧幕大,根本不用考虑座次问题,真正实现了300元看3场的选择。
本来想和大家分享《糊涂戏班》
但是文章草稿确定好,早就已经下线了,大家等明年上海话剧中心装修完了可以再去。
热门的剧总是每年会演,变成经典。
今年继续观看第四遍,换了新人,还是特别爆笑。
真的是看完就会脸部笑僵住的话剧。
不知道看啥的朋友第一次来问我,基本上都是推荐这部,绝对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