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判断
人们面对蜂拥而至、浩若烟海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解释的一种途径就是便捷式判断;只需要选择特定的规则,并直接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
代表性便捷式判断
人们关注某个认知对象与另外一个认知对象的相似性,并由此推断第一个对象和第二个对象一样。在可能观察、接收到的信息中挑选一种代表性的特征对现象、事物进行判断,并由此基础作出决策。
代表性便捷式判断常常被用于对人与物品的印象和判断。我们所得到的某个人、物品的第一印象往往与指导我们思维与行为的一些简单的规则联系在一起。比如从外貌、种族、学历、身高、性别、社会地位得到结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大多数人贸然得出结论:认为颜值高的人比普通人更加成功、敏锐、热情,而且具有更好的个性、人格。
易得性便捷式判断
人们依据自身很轻易想到的具体事例而做出判断。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运用易得性便捷式判断被证明是准确而有效的;但是有时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并不能够代表整体的印象。这一点有可能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态度便捷式判断
人们倾向于将态度作为一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态度可以分开有利的一类或者不利的一类,当我们对某个对象态度为不利的,便于倾向于推测这个对象是愚蠢、自私、可恶的;并根据态度推断某个现象是正确的。
态度便捷式判断的光环效应:对某个人良好或者不好的总体印象,会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人的推测和预期。加入你喜欢某个人,你会对他的负面行为置之不理或者提他辩护,而夸大他的正向行为的价值。同样,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你会对他的正面品质进行忽略或者贬低,夸大他的负面行为。这个跟自我辩护-认知失调理论是一致。
态度便捷式判断的错误一致效应:人们会倾向于过高预计他人在每个问题上赞同自己的比例。如果我相信某件事,那么我边就会得出结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何时会运动便捷式判断
作出决定并不一定总是依靠便捷式判断
①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仔细分析思考。
②我们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全部处理这些信息;
③需要权衡、决策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因而我们不屑于对它进行思考;
④可用于决策的可靠知识和信息很少时,我们也会运用便捷式判断;
分类和社会定型
我们解释和界定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定型认识与预期
人们在对某一现象或者事物进行归类、定型后,我们就会把未来互动的预期建立在相关的归类或者定型的基础之上。
如果我把一家餐厅归类为‘酒吧’,而不是‘高雅的用餐场所’,我们很可能用异样的术语来想象这个地方,而且会采取一种异样的行为方式,如果我这种归类是错误的,我的行为便可能是愚蠢的,而且给我惹上麻烦。
虚假关联
分类的另外一种作用是:我们常常感觉到我们认为两个实体之间应该存在的某种联系,但事实上却不存在。
在临床判断中,如果将某个人进行某种诊断分类(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者躁狂抑郁症),便可能会感到这个人的行为与该病症相吻合的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在关联(即使这种关联根本不存在)。
不论背景因素如何,虚假关联大大强化了我们最初的定型;我们的定型导致了我们看到了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似乎又提供了证据,证实最初的定型是正确的。
内群里-外群体效应
人们对他人最常见的归类方式是,将他们分为两部分:属于‘我的’群体的人,以及不属于‘我的’群体的人
同质性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具有更加固定、 刻板的特征,成员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更少的变异性。当人们考虑自己的群体时,他们讲群体成员视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当考虑外群体成员时,人们用群体标签来看待他们,因此便认为他们每个人的特性与其群体特征相类似。
内群体偏爱:人们所持有的这样一种倾向:从任何维度上看都感到自己的群体更好,而且认为自己的群体应当受到奖赏。一些重要的结果往往来自于意义很小的群体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