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完了一休的《画笔记》。
在书的最后看到了一个“便签生活”,觉得很有意思,当天有碰到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生活小场景,就开始尝试用“视觉化便利贴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生活小日常。
2021年2月1日中午,我的手机放在桌子上充电,我在吃午饭,我家猫咪看到了充电用的数据线开始玩,把我的手机从桌子上扯到地上;我跑进房间捡起手机之后回餐桌吃饭,又听到猫咪把我手机扯到地上的声音……这已经两天里,我家猫咪摔我手机的第三次,所以就有了以下这幅视觉化小日记↓
2020年2月2日,早上出去跑步,给自己设定了绕六栋楼跑4圈、30分钟的目标,当我兴冲冲的跑完了4圈准备结束跑步的时候,才发现30分钟还没有到,只好继续跑。于是有了这张视觉化便利贴日记↓
2021年2月3日,我利用Word对我的手帐素材照片进行排版打印。但是每插入一张图片,Word的图片排版就被打乱一次,让我崩溃万分。于是有了以下这张记录↓
《画笔记》并非我接触的第一本视觉类书籍。
早在我开始做计划手帐之前,我就接触了一本书,叫做《一页纸工作法》。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视觉化”这个名词。
当时我对于视觉化并不是很上心,因为觉得自己不擅长画画,肯定是画不好的。不过在《一页纸工作法》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决定开始利用手账做计划,顺便练练简笔画。
再坚持练习做排版的过程中,我对画画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觉得,只有画得精美,才能叫做画画。但实际上,画得精美的,叫做“作品”。
我看过的几本视觉化书籍里,无一例外地都说到了一点——每个人都会画画。
画画的能力其实都刻在我们的本能里。
在古代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的祖先就是靠壁画把历史保留下来;小朋友在不识字之前,也能用画笔表达一些内容。
之所以我们越长大越不敢画,其实在于我们太过在意外界的眼光,然后自己把自己困住了不让自己去动笔——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让我们认为“只有那些精美的、细致的画”才叫画,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让我们认为画画是有才能的人、学过的人才能画的……
我从不敢画画,到提笔就能画出几个简单的形象,经历的就是一个思想的转变。
人都是视觉动物,比起文字,从图片里获得信息量会更多,用图片表达的信息量也会更多。
就比如公共卫生间的标志,只要我们一看到,就知道男女厕所该往哪里走。像这类公共标志,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图案组成的,简单到我们可能会忽略它们其实也是“画”,这些画抓住了最主要的那一个特点进行展现,所以即使没有文字,我们也能很容易就能明确它们所要传递的信息。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开始研究如何高效阅读、如何做笔记。
因为研究做笔记这件事,我重新开始接触“视觉化”,也就是在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一页纸工作法》。
但是这一次,我的基础不一样了,想法也不一样了。
一年之前,我特别害怕自己画不好画,觉得自己画得不好看,会被别人嘲笑;但一年过后,我突然发现,画画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我的目的在于“表达一个小场景”,而不是“秀画技”。
当然想要细致地画出整个场景对我来说不是不可以,只是要花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尽量简洁的表现出场景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上面的三张“视觉化便利贴日记”,每一张所花的时间可能五分钟都不到。
视觉化便利贴日记,其实是我练习视觉化的一个新尝试。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我利用手帐排版的机会练习简笔画,练得只是单个的图案,有关于层次、构图方面其实是完全没有练习到的。
而便利贴日记刚好能够帮助我弥补这方面的练习缺陷,并且尝试用最简单的线条图案去记录复杂的生活场景,我相信每天能够这样练习,一定能积累很多的视觉化素材。
学习视觉笔记,是希望能够更多地调动全脑思维,虽然思维导图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用视觉笔记的方式去记录整理一些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一些。
每天记录一个视觉化日常的便利贴日记,持续练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