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骑楼城,具有代表性的应数梧州的骑楼城。
在梧州生活了几年,大致有一些了解,对梧州也产生了一些感情。国庆假期,回来逛逛,再次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气息。
梧州虽小,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这骑楼城便是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一楼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按照官方的说法,也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也显示出商家诚信待客的经商之道。
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和拴船铁环。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居民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栓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常年受洪水的袭击,居民为应付河水上涨时出入方便和系船专用,就出现了水门和骑楼柱上的铁环。
有了这样的“装备”,每当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已经习以为常。
直到2003年,梧州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便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根据资料显示,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和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便有了“走进骑楼城,如同走进了骑楼博物城”的说法。
骑楼城建筑旁有梧州特色小吃街,也搭有一个戏台子,正巧遇到叔叔阿姨们正在台上表演,别有韵味。
这样的文化,值得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