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的婴儿与妈妈处于一个不分你我的状态中,是正常的共生关系。超过6个月后的共生关系都是病态共生。
共生,顾名司义,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不分彼此,不存在有任何的界限。
这种共生关系最常见的有母子共生、父子共生和夫妻共生等,当然,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母子共生。
不共生代表什么,不孝顺、不听话、没有集体意识、自私自利。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大部份只有“我们”,而非“我”。
从小到大,你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与你有任何商量,任何事情,你只是被通知那一个,比如上什么培训班、学什么爱好、读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去什么公司,甚至交什么样的男女朋友,与谁结婚等等。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反对的苗头,那就是大逆不道,忘恩负义、不知好歹的不孝子女。
孩子要把父母的喜怒哀乐背负在身上,父母把自己的一辈子押注在子女身上。我们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生后就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还记得那年央视的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吗?
“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
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
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
“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
病床上的老妈妈期盼着儿子回来看望最后一眼……
试问,作为女儿的你,能不太压力吗?能不焦虑吗?自己的身上,背负着妈妈一辈子的幸福。如果不能考上大学,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如果年纪不小了还找不到男女朋友,那我就是那个害妈妈一辈子都不幸福的人,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愧疚感。
A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男人,父亲早逝,母亲含莘茹苦地把他拉扯大,经常和他说自己多么辛苦、受过多少艰难才把他养育成人,所以A从小就灌输要成为妈妈的救世主,每当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无比的自责,觉得自己无能,不能让妈妈快乐和享福。这种感觉让他很痛苦,因为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妈妈都会不快乐,她经常沉浸在自己以往的苦痛中不能自拔,A想逃离,可是又无法做到真正的逃离。这让他每次与妈妈相处,都感觉面对一个空洞,吸干了他所有的能量。但他又不能抛弃自己的妈妈,于是,他在这场母子关系中非常痛苦,而且还严重了影响他的夫妻关系。
书中提到,精神分析有一个说法:每个孩子都得先完成心理上的弑母,才能从共生中走出来。“弑”就是切断,“母”就是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要把这些情绪和责任推到下一代的身上;而子女通过“弑母”来切断要为母亲的情绪和痛苦负责共生关系,允许她的不开心,允许她选择的哪怕是痛苦的方式来过自己的人生,这样说,可能会显得无情无义,但是,如果一味地讨好和带着拯救的心态来与母亲相处,母亲的这种道德操控越加强烈,女儿的愧疚感也会越来越深。
张德芬老师也说过:要与父母“离婚”。从父母那里收回人生的自主权,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先成长了,父母才能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