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由双十一光棍节引发的消费者购物狂欢节过后,数以万计网友感叹不仅荷包被掏空了,仿佛身体也被掏空。可不是么,当消费者熬夜奋战到凌晨,身体里的肾气、肝气、胆气也都基本上耗尽了。
狂欢过后,到货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有点空虚寂寞冷的。但不用担心,这冷很快将被一大波来袭包裹的热气驱散。“需要购买的东西没完没了,但不管这张购物清单有多长,却无法在上面找到,能够让人决定不再购买的方法。”
消费者在商家营销制造的奇观中沉迷。
沉迷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有正向的、积极的,比如科学家沉迷于探知真理,艺术家沉迷于艺术创作;这种快乐也有负向的、消极的,就像可卡因之于瘾君子,沙漠之于懦弱的鸵鸟。
沉迷是可怕的。它意味着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不自拔,就像一种无声的癌症,不到病入膏肓无从察觉,任其慢慢将人一步一步吸入万丈深渊。
消费奇观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呢?
我们在数以千计的消费品中淘神费力,到底是真的需要再多一套秋衣、一双球鞋,还是喜欢“各种可能任我挑选”的那种自由带给我们的快感,亦或是单纯为了凑个热闹加入“买买买”大军寻求一种群体身份认同感呢?
消费表面上看虽然是由个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却比个人的需求复杂得多。
鲍德里亚认为,有关幸福和平等的神话是消费社会生长的社会逻辑。“幸福要成为平等的神话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测之物,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在某宝的消费奇观中,丰盛的物产、各种社会符号、快感为消费者提供了可以测度的“福利”,打折买到的新球鞋、新秋衣带来的幸福感是实在且具体的。
从这个维度来说,剁手节提供了一种“丰盛”民主,进入几乎无门槛且机会平等。
那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需求,到底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被生产出来的呢?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剁手党,唯一知道的是对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保持警惕和批判,是狂欢过后续命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