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是人!”| 聊聊中国的饮食文化
“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这句话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美食理论核心,的确,“去哪儿吃?吃什么?和什么人吃?”对于这三个吃的终极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一定是“和谁吃”!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确,过年吃顿年夜饭,吃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能够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吃饭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永远会有种人文色彩。
我们食物往往具有一些地方独有的特色,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时候,会将它的味道和这个地区关联到一起。著名美食家梁实秋在海外留学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爆肚儿,回国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饭馆连吃了三碗爆肚儿。远在异国他乡,他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寄托在一碗小小的爆肚儿身上,当这碗爆肚儿吃到了嘴里,吞进了肚子里,才感觉自己是真的回到了家。
梁实秋小时候最爱吃小炸丸子,可是一盘丸子也就二十几个,每个人分下来只有两三个,总是不够解馋。一次,梁先生的弟弟忽然问母亲小炸丸子多少钱一碟,母亲觉得心酸,立刻买给他们吃。这件事让梁实秋先生在七十多年后也能记起那一次吃小炸丸子的滋味,记着那种受到宠爱的感觉。
当我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食物会刺激我们的味蕾,激发一些过往的回忆,但我们常常会忽视,吃饭时的环境和氛围同样会影响我们品尝美食的体验。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都认为饺子是美食,饺子当然好吃,但更可贵的是那种团圆热闹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美化了饺子这种食物,赋予它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
再聊聊咖啡这件事!
我们喝咖啡一般都选择去咖啡馆,这就是因为咖啡厅本身有一种神奇的作用,它在无形中给了那些想要自个儿给自个儿留点空间的人一个扩音器,瞬间将他们寂寞的内心独白调节到了最强音——“我好孤独,就让我享受孤独吧!”这样的句子作为内心独白就还凑合,可加上咖啡馆的玻璃窗和穿梭的服务生,立时就成为了做作派的造型宣言。以致于每个经过那样漂亮的咖啡馆,看到那样认真读书的人,都会默默地自言自语一句:“看哪,有一个做作派在享受孤独呢。”
“讲究!”| 中国吃货的餐饮哲学
怎么样才算是享受美食、欣赏美食呢?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讲究。
台湾的蒙古烤肉再怎么做,味道也比不上真正的内蒙羔羊肉,这就是食材的讲究。讲究完了食材,做法上也有许多说法,比如,爆双脆里的鸡胗和羊肚儿要去皮,切刀、翻炒的顺序、手法和时长都有讲究,一个步骤出错,就炒不出脆嫩的口感了。
油爆双脆
就餐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礼仪,不能只顾自己的享受,营造出和谐的就餐氛围,也是一种基本的讲究。
“大脑才是真正的顶级吃货”| 美食的脑科学
判断什么是美食,好不好吃确实是一部分的决定因素,但做出这个决定的并不是味觉,而是大脑。
大脑会对美食有快乐的反应!
科普作家约翰·麦奎德亲自拜访了很多厨师和科学家,在《品尝的科学》一书中,他提到: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了大脑分泌的快乐物质是“内啡肽”,在这之后的20年,又发现了会对内啡肽产生愉快反应的大脑区域,这个区域被叫做“享乐热点”。
人们在吃糖的时候会引起大脑的“享乐热点”产生反应
但在实验室中,给那些缺盐的大鼠喂了相当于海水含盐量3倍的咸水,也同样引起了大鼠大脑中“享乐热点”的反应。
“享乐热点”是饮食快感的重要来源!而且,我们的大脑对饮食还有一种毫不餍足的贪婪!
研究者用电极对大脑进行扫描发现,虽然当我们的胃被某些食物填满了,不会再对这些食物产生快乐反应了,但我们却还可以对其他的食物作出快乐反应。就像人们在吃完主菜后还可以愉快地吃下甜品一样。
还有更劲爆的!
其实我们全身上下都有味觉!
近年来,科学家还在人类的消化道、胰脏、肝脏、大脑和睾丸(!!!)中发现了味觉受体。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的全身各处都有“味觉”。
但味觉在身体各处所发挥的作用不大一样,像舌头上的鲜味受体是用于感受鲜味的,但在小肠内发现的鲜味受体,则起到了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