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斋藤孝的《深阅读》,并不太厚的一本书,里面讲的道理也不难懂,但却给我很大的触动。斋藤孝写到——
你知道精神底层流淌着清流吗?人类的思想早已经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
人类文明进化到今天,无论是书斋中的学者也好,田野中的老妪也罢,其实思想深处都有着文化清流的泉眼。就像李贽所言的“童心”,是天性而已。
这两天刷屏的范雨素,不正说明无论是谁、处在什么阶层,内心都能保留那对文字之美的原力。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发现那股清流,并让它尽情流淌出来。斋藤说——
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都能导向深潜力的提升。
一、喧嚣中忘了为何读书
简书有很多书单达人,他们读书的速读和效率让人觉得越看越焦虑。简书最热的文章就是书单,这不也正能说明大家对于读书的焦虑吗?书单就像药方,很多人希望最好有人能够对症下药,我照着方子买书就能缺啥补啥。
看到大神们一天一本书,自己半个月也看不完一本,更加焦虑了。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要努力,怎么办?抓紧时间学习阅读方法,学会一目十行地阅读,不管是否消化不良。
各种线上、线下读书会遍地开花,读书这项智力活动像马拉松一样成为中产阶级缓解工作焦虑和生存压力的镇定剂。
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被赶着推着往前走,读书变成越来越被动的活动。
读书的压力越大,读书的乐趣越来越少。我们说考大学时读书是敲门砖,而现在读致用类的图书,更是敲门砖。我们读的很多书,如果从精神滋养上来说,根本就是垃圾。
人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能不为稻粱谋,但如果只为稻粱谋的话,又好像缺少了一些生而为人的价值。
郝明义《越读者》中曾经提过一件事,他有次坐飞机,看到旁边一位曼妙女郎从上飞机时就开始捧读一本书,看得非常忘我投入。他很好奇,想看看是什么书这么吸引她。到下飞机的时候,女郎合上书露出书名,原来是一本教人如何成长的书。
他顿时觉得怅然若失,如果那是一本经典小说,该有多好。
当赚钱成为成长的唯一目标,变现成为读书的终极追求,又怎么能指望通过读书获得精神“深潜力”呢?
二、为何现在读书难入定?
记得小学时的一个暑假,第一次读到水浒传,整整一个假期沉浸在梁山好汉的世界不能自拔,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着激动着。那种沉浸感大约就是“入定”。
人越小的时候读书,越容易入定。小时候家里不宽裕,家里寥寥几本书简直视若珍宝,每一本书都会读上很长时间、并且反复读。
而现在面对书房满墙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却再难找到那种入定的感觉了。我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1、丢掉初心
随着人的成长,越来越难以一颗单纯追求乐趣的赤子之心读书了。因为要操心的事情太多,读书的动机变得越来越功利,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种功利心,驾驭得好可以促进效率提升,驾驭不好则会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而大多数人是后者。
2、过度社交
害怕寂寞是人类的本性。在没有QQ、微信这些即时通讯工具之前,社交成本很高,需要找时间地点才能凑到一起。而现在,网络上的各种社群琳琅满目,很多人花在社群聊天的时间非常之多。这样的热闹,让人很难再找到独处的时间。
3、信息超载
新媒体出现后,极大丰富的信息以及及时便捷的推送,全面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带宽。我们面临一个悖论,那就是信息渠道越多,反而接收有效信息越少。越是想要通过不同渠道快速的获取信息,反而让自己漂浮在信息噪音的海洋。
如果你的内心充满着焦虑与不安,充斥着喧嚣与浮华的目标与计划,就再难放下一本安静的书了。
三、读书的三个层面
要想不被外界所影响,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一定要真正搞清楚为什么而读书。我想,读书大致是可以分为这三个层面的。
1、为满足物质需求而读书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一茬一茬的新人不断进场,他们年轻、活力、充满干劲,拿更低的工资却愿意干更多的活。华为前段时间爆出的裁减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怎么办?只有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让自己成长的速度不要停下来,才能在这趟列车上不被抛下来。
2、为满足精神需求而读书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读书是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盈的唯一途径。在这点上,网络信息、爆款文章做不到。你不可能通过读咪蒙的文章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但是读《红楼梦》、《浮士德》、《红与黑》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可以。这些书也许读了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它们能够填补精神世界的荒芜。读一些“无用”之书,挖掘自己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内涵。
3、确证自我存在而读书。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三个哲学史上的终极追问,是读书最终要探寻的问题。当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抬头望向头顶的星空时(当然现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到几颗星星了),是否有那一刻,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须臾在你的心中激烈冲撞。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小时候我们都想过,但是,长大后却不再寻找答案了。
在邂逅经典,与古今贤人交流精神能量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孤读”是唯一的救赎之道
无论读书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是寻找存在的终极价值,我们永远在独行。
每个人的灵魂终究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正感受你的感受、体验你的体验,即便亲人、爱人也不行。如何排遣这相伴一生的孤独,唯有读书。
而读书本身也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你永远无法和别人一起探寻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书,最终要回到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就像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书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浮躁困惑的时候,捧读一本经典,与那些有深度的灵魂对话,进而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终其一生,在“孤读”中找到自我,是我们在平凡世界中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