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京韵漫游记》
清晨的风里还带着点老北京的凉意,我揣着念想往尹三豆汁总店去。蓝布幌子在晨光里晃悠,推门就是那股子独有的酸香。豆汁儿盛在粗瓷碗里,乳白中泛着点青,就着焦脆的焦圈,再就一碟咸鲜的辣咸菜丝——这“一套”下肚,才算真正接上了北京的地气,浑身上下都熨帖起来。
出了店门,直奔天坛。晨光透过古柏的枝叶洒下来,把祈年殿的鎏金宝顶照得发亮。三层蓝色琉璃瓦在晴空下像堆叠的云朵,朱红的廊柱撑起一片庄严,站在殿外望着那精巧的斗拱,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回声。绕到回音壁,对着墙根轻声说句话,果然从远处传来模糊的应答,像跟古人开了个玩笑。园子里的柏树枝繁叶茂,遮去不少暑气,可走得久了,额头上还是沁出了汗。
从天坛出来,太阳已有些毒辣,径直往前门大街去。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两旁的老字号幌子在热风里耷拉着。实在扛不住这热,钻进“顺时而饮”要了杯杏仁豆腐桂花饮。冰凉爽滑的杏仁豆腐滑进喉咙,混着桂花的甜香,瞬间驱散了暑气。找个角落坐下,翻起刚买的《北京青年报》,看些城里的新鲜事,倒也惬意。
歇够了继续逛,顺着街往琉璃厂去。这里少了前门的喧闹,多了几分文气。两旁的店铺挂着“荣宝斋”“一得阁”的招牌,墨香纸韵混着老木头的味道飘出来。隔着橱窗看那些笔墨砚台、古籍字画,脚步也不由得慢下来。从琉璃厂拐进旁边的胡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挨挨挤挤,墙头上探出几枝绿藤,偶尔有老北京摇着蒲扇坐在门墩上聊天,说的都是带着儿化音的家常,听着就亲切。
转着转着到了饭点,钻进“傻子肉饼”。点了半只烤鸭,油亮的鸭皮蘸着甜面酱,裹上薄饼和葱丝,一口下去满嘴香。配着清清爽爽的菜心和一碗白米饭,吃得心满意足。正擦嘴呢,窗外忽然起了风,紧接着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噼里啪啦打在屋檐上。
坐在店里看雨,刚才还燥热的天一下子凉了下来。回想这一天,从豆汁儿的酸香到祈年殿的庄严,从胡同里的闲情到烤鸭的油香,再到这场突如其来的雨——老北京的味道,不就是这样热热闹闹、实实在在,又带着点出其不意的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