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小苏经常向我们抱怨他的老公不够体贴,孩子不够懂事。
比如说,吃晚饭时,小苏开始教育7岁的孩子:“你又没把饭吃完,天天都这样,浪费不说,你这样怎么长得高?而且营养跟不上很容易生病的知不知道?今年你都7岁了,还老是不听妈妈的话。” 孩子像是受到了责备,一言不发得下了饭桌。但是第二天依旧如此,碗里还是剩着饭,不知是故意还是真的忘记了小苏昨天说的话。
又比如,有一天,整个晚上老公也没怎么和小苏说说话聊聊天,洗漱后自己倒在床上就睡了。小苏抱怨:“你怎么不和我说话呢,我说话你也爱答不理的,这段时间你老是这样,你是不是觉得我很烦不想理我了?”老公只回了一句:“哪儿呢,只是有点累不想说话而已,你别想多了。”转身蒙头就睡着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小事件,久而久之小苏不知道是真的孩子不够懂事,老公不够体贴还是自己的问题?
故事二:同单位的小君则恰恰相反,她觉得不但老公对自己体贴,孩子也乖巧懂事。
比如说同样的两件事。小君的6岁大的孩子在饭桌上也没乖乖地把饭吃完,小君对孩子说:“这周是你第三次没把饭吃完啦,妈妈感到有一点点失望,因为妈妈希望宝贝儿能健康成长,如果你明天能坚持再多吃一点点,我就太高兴了,因为只有宝贝儿乖乖把饭吃完,多吃一点儿蔬菜才能快快长高。”孩子听完之后愉快地答应了小君的要求。第二天把碗里的饭都吃完了,还说自己要快点长高,这样就能照顾妈妈了。
又比如整个晚上,小君的老公也没怎么主动和小君说说话聊聊天,洗漱后就径直准备睡了。小君见老公还未睡着,便说:“你昨天晚上也是没说话就睡了,白天上班也没怎么和你聊聊天儿,如果你晚上不和我说说话,我会觉得有一点孤单,还有就是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儿了,如果你不想说话,就抱抱我也行。”老公便过来紧紧的抱住了她,安慰道:“没事儿,就这两天工作压力有点大,只是感觉有点累,回家了就不太想说话,过两天这个项目完了,到时候多陪陪你聊聊天儿。”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小苏和小君孩子和老公的反应如此不同?除了家庭本身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小苏和小君的沟通方式的不一致所导致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你获取得家庭幸福感的多少也取决于你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以及如何与家人去沟通。
附:家庭沟通的正确方式
1.区分观察和评论---学会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作出主观评论
比如说孩子没有刷牙就上床睡觉了,你可以客观的表述事实“你这周有两个晚上没刷牙就上床睡觉了”而不是说“你经常不刷牙。”因为后者更带有批评与责备的意味。
2.学会表达自己感受而不是想法
比如回到家,老公一言不发没理自己,你可以表达为“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你不理我让我感觉有点儿孤单和担心”而不是“如果你不和打招呼,我觉得你不在乎我。”
3.找出感受的根源,学会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指责家人
比如孩子没吃完饭。你说“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有一点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比“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所达到的效果可能更好,在孩子听起来前者更多的是关心而不是责备。
4.学会提出具体请求,并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反馈
向孩子或老公提出请求时,最好能够提出具体请求,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希望你能每天能够多吃一点饭和蔬菜,早晚记得刷牙”而不是“我希望你能更听妈妈的话”; 又比如“我希望你有空儿多帮我分担儿一点家务,比如饭后主动洗碗”比“我希望你能更体贴我一点儿”更能让老公知道自己到底是哪点儿做的不够好,从而有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