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秋冬是“封藏”的季节。所谓“封藏”就是减少消耗,给身体打基础。中医说的“阴”,是身体的固定资产,西医学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等都属于中医说的“阴”,只不过中医将它用“血”、“津”、“精”等来表述,而且都属于“阴”的范畴。它们是身体功能产生的基础,因此也是生命的根基,补阴补的就是这里,类似于帮助身体蓄力储能,这也是中医的“封藏”之意。
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肺肾二脏收、藏之气和肝心二脏的生、长之气。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此两种解释有失偏颇。
如把“阴阳”看成是人体的阴阳之气,那么阳气当包括心阳、肝阳、脾阳、肺阳、肾阳等,四时都可以保养人体阳气,岂能只限于春夏?同样,人体阴气包括心阴、肝阴、脾阴、肺阴、肾阴等,四时都可以保养,岂能只限于秋冬?而且,《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春夏只保养阳气,秋冬只保养阴气,则有违“阴平阳秘”的养生思想。
如把“阴阳”看成肺肾二脏的收藏之气和肝心二脏的生长之气也不合理。因为五脏都有生长之阳气和收藏之阴气。春夏若要调养生长之阳气,理应一齐调养,哪有只调养肝心二脏而不调养肺、肾、脾三脏之理?秋冬亦然。
不难看出,这两种解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解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都把此阴阳局限在了“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小语境”中解释,而没有放在“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个“大语境”中解释。这两种解释都错误地认为,《内经》既然说的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此阴阳当然指的是人体阴气、阳气了。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在疾病的调理以及保健养生中,如果能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故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如果顺时而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便可使身体润泽气血平和,远离疾病,也可以为明年的阳气升发打好基础。
“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盛之病也”。
秋冬季节如何养阴?
调神以养阴
心藏神,神安则寿。倘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耗,形体衰败,老衰立至。应做到安然恬静,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可诱发眩晕、中风等病。
现代可选择站桩和打坐来调身养性,达到心静神定,明慧见心,心神合一的境界。
节房事以养阴
人体的精气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泄,精气秘藏则气足神旺,健康无病。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吞咽津液以养阴
医学古籍《石室秘录》介绍的“先秋养阴法”,适用于秋冬季养生锻炼,其基本方法就是吞咽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