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悬挑屋檐最远的斗栱——佛光寺斗栱下昂解析
古建筑斗拱学堂原创文章
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柱头斗栱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斗栱中最早出现下昂的实物例证,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悬挑屋檐最远的斗栱。斗栱除了使飞檐有利于排泄雨水、保护坎墙外,还扩大了采光面,因为飞檐的形状如同大鹏展翅,增添了建筑物强烈的动感和艺术美感。
这组斗栱从结构角度仔细分析解剖,可以檐柱中心作为分界,分为外跳与里跳两部分,外跳即屋檐以外的部分,里跳即檐柱之内,屋里的部分。柱头斗栱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隔跳偷心造形制,昂为批竹式。
我们先由下至上逐层分析它的纵向外跳结构,自栌斗口内先出第一跳偷心造华栱,无横栱;第二跳华栱跳头上设瓜子栱和瓜子慢栱承罗汉枋;第三跳为下昂,偷心造;第四跳亦为下昂,上施令栱十字相交翼形耍头,令栱上安替木,上承撩檐槫。
再看栌头正心横向铺作,最下层施泥道栱,其上叠架柱头枋四层,隐刻泥道栱和慢栱,再上安压槽枋一层,与梁架中的草乳栿相交。二跳华栱之上,于压槽枋和撩檐枋之间加施枋材一道。
最后看斗栱里跳后尾部分,第一层出华栱一跳;第二层其实是内槽乳栿,头部伸至檐外制成二跳华栱;第三层为一材,内端在乳栿上制成半驼峰形状,外端压在第一层昂身之下,里跳驼峰上置交互斗,其上令栱与隐出华栱十字相交,以承平棊枋;第四层也是纵向出枋材,两侧隐出华栱,栱端安斗,压在平棊枋下。第三、四层昂之后尾以24°的斜度向上挑起,后端压在草乳栿的下面,前端如同一根巨大的杠杆,将屋檐悬挑出四米之外,有效地保护柱根以及土坯坎墙免遭风雨侵蚀,成为中国古建筑中悬挑屋檐最远的斗栱实例。
《营造法式》中造昂之制有二:“一曰下昂:自上一材,垂尖向下,从枓底心取直,其长二十三分。自枓外斜杀向下,留厚二分;昂面中 二分,令 势圆和。”下昂规定“若昂身于屋内上出,皆至下平槫”,“若屋内彻上明造,即用挑斡”,常用“挑斡”“栿压”两种构造。
昂构件在斗栱的悬挑功能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昂是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件,分为上昂与下昂,昂的外观又有批竹、琴面、如意、象鼻等多种样式。上昂于汉代就已经出现,现存早期木构建筑中的上昂均设置于檐柱里转斗栱之上,是向上挑的构件,结构上可减少斗栱出跳,直接起到斜撑作用。建筑斗栱上已全部运用假昂,昂最终演变成为装饰构件。
下昂构件,一般出现在屋檐之下的柱头斗栱之中,自上而下,自里而外,以檐柱中心为支点,前端纵向斜跨一跳或两跳的斗栱铺作层,挑撑撩檐槫。后尾挑斡屋内梁栿或下平槫,具有明显的结构功能,还有区分建筑等级、增强装饰性等文化意义。
昂使铺作组成结构稳定的三角形体系,倾斜贯穿于铺作之中,减少了华栱的出跳层数,有效地防止斗栱前倾,这无疑加强了铺作层的稳定性,使斗栱铺作在形式上更加完善,是斗栱铺作发展的一种进步。
纵观昂的演变历史,具有从大至小、由长变短、由简至繁、由真变假的特点。隋唐建筑多用真昂结构;宋代建筑中,有把昂做成耍头的,还有真昂、假昂并用的,有些建筑将华栱栱头做成假昂,已经起不到真昂的结构作用。元代以后假昂渐居统治地位;明清以后,真昂构件在斗栱组合中完成了历史使命,最终彻底消亡了 。
古建筑斗拱学堂系统讲解教授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