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作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说“一晃步入中年,要想弄明白,是什么时候从一个阶段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实非易事。紧接着就老了,而你却几乎浑然不知自己是何时变老的。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大多数人只会这么觉得:我恐怕不年轻了。”
读完之后,太有共鸣了,到底是什么时候步入中年的呢?是从上班起,结婚起,还是有孩子起?好像很难界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或年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生活状态了,毕竟三十岁还没立起来的,简直不要太多。而不惑的年龄孩子刚读小学已是大城市常态。
但比步入中年这个事实更痛苦的是,要从内心承认自己老了。20岁的脸跟30岁的脸一眼可以区分,更遑论40岁;胶原蛋白的饱和程度扫一眼就可以确认,而自己却迟迟不想承认自己老了,一个明证就是拍的照片不360度P上半小时是不会发朋友圈的。
中年人是很容易焦虑的,要么焦虑工作,要么焦虑家庭,孩子。焦虑的原因千千万,结果汇总成一个词“中年危机”。要不怎么没有“少年危机””老年危机“?
社会对中年人是很苛刻的,从众多口头语就可以看出来。譬如“人近中年,一事无成” 这要求中年人事业要稍微有点成就;譬如“油腻的中年男人,聒噪的中年女人”这要求形象要保持着,修养要在线上;更有“碌碌无为,脑满肠肥”既要求事业有出息,又要求形象过硬的。
而细分开来,大众对女性比对男性的要求又更高了。如果一个年逾三十的女性没有结婚,要被称作“剩女”,连年薪1500万的任泽平,写的报告都称呼高龄未婚女为剩女。而如果结婚了,有孩子了,没有保持好自己的外表,又毫不犹豫被形容“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烂茶渣”。如果结了婚,有了孩子,照顾家庭放弃事业了呢?抱歉,你跟老公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家庭地位会越来越低,毕竟经济基础决定家庭上层建筑嘛。
如果结了婚,外表勉强维护的还可以,而孩子没成才,那更是要被口诛笔伐了“连孩子都教不好,就知道顾自己,还配做女人/妈?” 如果以上皆好呢?那只好把自己一劈八瓣,事业要看住,家庭要维护,孩子要教育好,云云总总不一而足。只想让人大呼“累啊”
但是总要面对现实,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曾经的凌云壮志渐渐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变得更可实现一点。
比如读书时候,表演专业的立下志愿一定要成为大明星,但慢慢发现跑龙套或做幕后才是自己的现实;播音专业的梦想成为董卿朱军陈鲁豫(曾经可能李咏也在列,不过英年早逝估计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但慢慢发现能做一个养活自己的普通出镜记者就不错了,至多的努力方向就是能固定成为较为知名的栏目记者。更不用说做金融的想成为精英,富豪,坐拥香车美女;搞IT的想创造出下一个BAT,而渐渐当这些远大理想随着自己进入中年,都慢慢变成“职位再升一升,工资再长一张”,碰到残酷的年景,甚至只剩下不要被裁员就好,毕竟还要养家糊口,供贷防老。
种种这些,都用现实告诉我们:自己是个普通人,能把普通人的生活过好的,就已经是生活中的佼佼者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