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心灵的淬炼:论成长中的观世之智与和解之道》
在生活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听到“成长”这个词,却鲜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深邃内涵。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以精辟之言揭示了成长的本质:“成长,意味着眼锐、耳灵、心透。慧眼,让你看得见龌龊,也欣赏得美景。耳灵,让你听得进忠言,也避得开恶语。心透,让你与情感、欲望、社会、世界、甚至生命和解。”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语,不仅勾勒出心理成熟的路径,更为我们指明了通往内在和谐的明灯。
一、眼锐:在混沌中见清明
1.观世之眼的修炼
丁先生所言“眼锐”,并非指单纯的视觉敏锐,而是一种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慧眼既能看清世间的阴暗与不堪,又能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与光明。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见许多来访者因缺乏这种辩证的视角而陷入痛苦。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然而,我们如何使用这双眼睛,却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曾遇到一位中年女士,她因职场挫折而陷入抑郁,眼中只有同事的排挤和上司的不公。通过心理疏导,她逐渐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环境:既看到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发现其中存在的善意与合作。这种视角的转变,正是丁先生所说的“慧眼”的展现。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家里的马跑丢了,邻居都来安慰,老人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后来,那匹马带回一群骏马回来。庄子的这则寓言启示我们,世事本无绝对的好坏,全凭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
2.从偏见到完整的认知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引导来访者发展这种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一位年轻学生因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的全部价值,他认为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结。通过认知重构,他逐渐明白:失败只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它既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也不决定未来的一切可能。当他能够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潜力,挫折与机遇,便真正拥有了那双“慧眼”。
二、耳灵:在喧嚣中辨真音
1.倾听的艺术与智慧
丁先生强调的“耳灵”,不仅指物理上的听力,更是一种辨别言语真伪、汲取有益建议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既能虚心接受忠言,又能明智地避开恶语伤人之箭。
在古代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看来:“我们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为了多听少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更糟糕的是,即使听,也往往只选择听自己想听的,而非真正有益的。
心理咨询中,一位深陷情感困扰的女士分享了她的经历。她曾因轻信他人的甜言蜜语而多次受伤,后来又因过度防备而错失真诚的建议。通过心理辅导,她逐渐发展出辨别言语背后动机的能力:她能感受到父母批评中的关爱,也能识别出同事赞美中的虚伪。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她的人际关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从防御性倾听到开放性接纳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说:“我们有两只耳朵一只舌头,所以我们应该听的比说的多一倍。”真正的“耳灵”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音,更是主动地筛选、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过程。
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当人们面对批评时,往往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拒绝接受有益的建议。一位企业主管因团队管理问题前来咨询,他抱怨下属不听从指挥,却未曾意识到自己其实从未真正倾听过团队的声音。当他学会放下防御,真诚地倾听下属的反馈,才发现那些曾经让他不悦的“忠言”中,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心透:与生命的全面和解
1.内在和谐的境界
丁先生所言“心透”,指的是心灵的通透与明澈,这种状态使我们能够与自己的情感、欲望、社会关系、世界乃至生命本身达成和解。这是成长的最高境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当你因为外部事物而感到痛苦时,让你痛苦的并非这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它的评价。”这段话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的痛苦大多源于我们与自身体验的对抗,而非体验本身。
在心理咨询中,一位长期被焦虑困扰的来访者经过长期辅导后,分享了他的领悟:“我曾经拼命抗拒自己的焦虑,结果反而加剧了它。当我学会接纳它,理解它想要告诉我的信息,它反而逐渐减轻了。”这种从抗拒到接纳的转变,正是“心透”的体现——与自己的情感达成和解。
2.与欲望和解的智慧
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心斋”的概念,即通过净化心灵,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消灭欲望,而是理解欲望的本质,与之和谐共处。
一位深受物质欲望困扰的年轻人分享了他的转变过程:他曾相信幸福来自于积累更多财富、购买更多商品,却在物质丰富后感到更加空虚。通过心理探索,他逐渐明白:真正的满足不是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于对欲望的理解和调节。当他不再被欲望驱使,而是成为欲望的主人,他才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3.与社会和世界的和解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用“刺猬困境”比喻人际关系:刺猬在冬天需要相互靠近取暖,但靠得太近又会刺痛彼此。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两难境地。
在心理咨询中,许多来访者的困扰正源于无法平衡个人需求与社会期待。一位艺术创作者因作品不被主流认可而痛苦不堪,他既想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心理辅导,他逐渐明白:与社会和解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找到与社会的连接点。当他不再将社会视为对立面,而是看作可对话的伙伴,他的创作反而获得了新的灵感和认可。
4.与生命本身的和解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不是因为事情困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这种对生命态度的反思,揭示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抗拒如何加剧了我们的痛苦。
在心理咨询中,面对生命重大变故的来访者常常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的阶段。一位意外失去亲人的中年男子,在经历漫长的悲伤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不在于我们失去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曾经拥有什么,以及如何继续前行。”这种领悟,标志着他开始与生命本身达成和解。
四、成长:一场终身的修行
丁俊贵先生关于成长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成长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技能提升,而是感知能力的精炼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它要求我们同时发展出看清现实的慧眼、辨别真伪的灵耳和与万物和解的透心。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曾说:“在冬天的正中心,我终于发现在我心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这种内在力量的发现,正是成长的最好证明——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是消除困难,而是发展出面对困难的智慧与勇气。
在心理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或许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地达到丁先生所描述的理想状态,但每一步的努力,每一次的自我觉察,都在引领我们走向更加通透、更加自由的内心世界。当我们学会以慧眼观世,以灵耳辨音,以透心和解,我们便真正踏上了成长的康庄大道。
成长,终究是一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和解之旅。在这条路上,我们不断淬炼自己的心灵,最终达到那种既能看到阴暗又能欣赏光明,既能听取忠言又能避开恶语,既能拥抱情感又能超越欲望的圆融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成长。
丁中力
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