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
Elton:
《伟大指挥家》(Ⅴ)
【美国】勋伯格(《纽约时报》乐评人。)
1.指挥家过硬的专业能力是一方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指挥和乐队之间彼此熟悉、磨合的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年。
1.2融入
驾驭一个有经验的乐队,就像驯服一匹宝马。乐队稍稍接触,就知道这个新指挥几斤几两,他是真诚还是虚伪,是不是在例行公事,是不是伟大的音乐家,性格好不好,是不是足够强势等等。
乐手们会用各种残忍的方法考验指挥,他们会无视他的指示,质疑他的拍子,在乐谱里加上错音,把正确的音符奏高八度或低八度,颠倒平衡。
如果指挥要求他们紧跟自己,他们会尊重他;但如果他没有注意到错误,他们也心知肚明。
一旦失去乐手的尊重,对于指挥来说,可是个大麻烦,但要赢得乐手的尊重和信任可没那么容易,要付出的代价永远是个未知数。
1.3形体
指挥家在台上很光鲜,不过他们工作的主场其实是排练场,他们会在排练场带着乐队反复打磨细节。
有很多指挥,只要他们一穿上白礼服戴上白领结,就会把排练时的动作加剧十倍。
伟大的指挥家,他们的动作风格往往差异很大。
雕塑型指挥,几乎是纹丝不动地站着,用极小的动作移动指挥棒的尖部;舞蹈型指挥,他们会用无限大的幅度抽动空气,臀、腿、臂、肩并用,甚至直接挑战重力,离开地面;也有些指挥不用指挥棒,他们直接用手指挥,配合抽搐、颤抖、踮高脚跟。
1.4哲学家型指挥&心理学家型指挥
1.4.1哲学家型指挥:
据说,德国指挥或者在德国接受音乐训练的指挥就特别喜欢讲解、分析。这是一种危险的实践,因为越好的乐团,乐手也越优秀,也就越痛恨说教。
1.4.2心理学家型指挥:
他们会花心思研究乐手的心理,比如有“催眠魔法师”之称的匈牙利指挥尼基什,他的一个有趣的结论:乐手的心理取决于他演奏的乐器。
单簧管手容易多愁善感,对他们说话时必须无限温柔;小提琴或者任何高音铜管乐器都很镇静,而且有幽默感,所以跟他们说话时带点儿幽默感最好,哪怕粗鲁些也无妨;双簧管和巴松则不同,他们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朝狭小的簧片吹气,先把大量气体聚集在胸腔,然后小心而缓慢地释放出来,这使得血液上升到大脑,让他们变得很容易紧张,所以对他们说话必须万分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