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一个专题培训,培训聚焦的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核心素养。专家讲得深入浅出,有故事有朗诵有段子也有专业理论,听得大家都还满意,普遍评价讲座不错。
第一,专题的内容要切合听众需求。现在学校在如何抓升学率方面已经到了精细化的地步,自己早已修炼成了“土专家”,重点已经落在了“落实”上。一旦人们清楚了做事的方向,往往不回重视理论的指导,实干才是根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长们大概处在雾里看花的阶段,有了质量就渴望学校更有文化,就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一个层次需求的满足之后会激发人们想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去努力。特别是一些生源基础好的学校在一起,为了一点微乎其微的数字差距去争夺第一第二已经意义不大,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高层次的竞争也是个性化的发展,任何一个校长都希望自己对学校的治理能达到“文化治校”的高度。因此即使是周末校长们都积极参加学习,且是带着空杯和归零的心态来学习。
第二、培训专家既接地气又有情怀。今天是一个专家满天飞的世界,有人就说过:“今天的教授像商人,商人像教授”。太多的专家开坛讲学,有哗众取宠的,有言之凿凿的,有一个课件讲到底……听众喜欢的自然是其轻松的、幽默的、有料的、有层次的,统而言之雅俗共赏。中国教师培训大部分是财政拨款的专项经费,被培训的是大多数,信息不对称、需求不明晰、评价反馈缺失、培训效益不追踪等等,导致培训成为了学校的鸡肋。如果不培训,培训经费在哪里躺着;如果培训,培训效益实在不佳。最乐意的是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和跃跃欲试的讲座专家。接地气是第一位的,就像昨天的专家对校长的困惑、对“人民的名义”、对高烧不退的房价、对“每天走多少步”等等,几乎是不约而同。有情怀是最不容易的。有情怀的人说到底是热爱生活的人,是宅心仁厚的,是宁静致远的。我们去学习更多的是渴望遇到高人,遇到在精神上能引领自己更好发展的人。教育说到底拼的是影响力,最大的影响力是思想和精神的影响。
第三,培训是令人回味和沉思的。许多的培训在现场听起来兴奋,想起来激动,回家一动不动。就像快餐,上菜很快、味道很香,但少了营养,少了回味,少了一份等待的从容。培训不是追剧,更不是看美国大片,培训是有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培训着绝不是单纯的看客。培训者如果只是沉浸其中而迷失自我,那只要等到培训结束也只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了有回到原来的轨道,重复昨天的故事。就像马云说的,晚上想着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培训仅是一个学习的引子,一个学习的阀门,就像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修行的培训者,不可能是一位持续的学习者,有共鸣没批判没反思的培训意义不大,真正有价值的培训是学以致用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