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系列:跟“对比效应”说再见

圣经里有个故事,说是葡萄园的主人去雇请工人。早晨六点的时候,在街上看到几个想做工的人,就跟他们讲好一天一钱银子。工人就开心地去上班了。

早晨九点的时候,那园主又出去街上,看到几个工人,就也跟他们讲好一天一钱银子,那几个人也进去园里上班了。

后来12点,下午3点和5点的时候,又各招了几个工人。

到了晚上,开始发工资了。5点来的人拿了1钱银子,高兴地走了。后面3点的人也拿了1钱银子。到那些早上6点雇的人开始领工资了,他们以为肯定要多拿,可是拿到手也是一钱银子,就抱怨园主说: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园主回答说:

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葡萄园


这种跟别人比较犯红眼病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认知偏差的一种。

因为每分每秒,大脑都要收到很多信息,为了提高决策和判断效率,大脑有一些处理资讯的规则,这些规则称为思维捷径。有些思维捷径会产生不好的效应,这些效应称为认知偏差。

我有两个女儿,所以我基本上每天要感受到对比效应的奇妙。

比如,昨天,接女儿们放学,老大说:“爸爸,今天老师又奖励我一辆Shopkin玩具模型车。”

我心想完了。果然老二马上带着哭腔叫:“不公平,姐姐又拿到玩具了,而我的老师都不给我们玩具。”

对比效应用在销售中,成功率很高。

比如你去车行买车,假设你的预算是30万。车行的销售经理可能会先给你介绍一款豪华型高配置的车。你很满意,可惜要50万,远远超过你的预算。

然后把你当知心朋友的销售经理想了想,又给你介绍了另一款配置差一点,但少掉的设施是无关紧要的,价格只要40万。你掐指一算,还超过预算10万呢。

销售经理看出你的犹豫,说:“兄弟,你看,我去跟总经理说一下,看能不能给你打点折,我跟他说我的佣金不要了。”

不容你回答,他登登登跑去老板的办公室了。

一会功夫,他激动地回来了:”兄弟,35万,赚送三年车险,行不?“

你也激动地马上签了合同。你觉得既交了个朋友,又占了个大便宜。但其实你花的钱超出了预算5万。

对比效应一旦跟紧急效应双剑合壁,基本是攻无不克。

这就不要我举例了。现在各种课程多如牛毛。好卖的课程,一定会有限时特价的促销。限时特价促销利用了人的贪婪心理。看到限时特价,我们大脑会想如果我现在买了这个课,那么我会省了这么多钱。而我不马上买,以后就要多花这么多钱。就相当于我亏了这么多钱。所以,会算的我们,马上点了”我要买“的按钮。

那有什么办法对付这些抓住我们人性弱点的”狡猾“的营销人员呢?

其实当你学会发现“对比效应”的运用,这个效应对你的作用就大大减轻了。

当你被某个物品或课程吸引,想要下单时,先住手,给自己一个冷静期,比如一星期。

然后想想对方是不是利用了”对比效应“和“紧急效应”的策略。

在冷静期里,多做些调查,多问问懂行的朋友,了解其他用过这个产品的人的评价,看看有没有更价廉质优的其他同类产品。

至于对比效应"红眼病",是人都会犯,轻重而已,下次发现你跟别人去比了,稍稍鄙视下自己。更健康的对比是跟自己的过去比,如果今天比昨天有多学了点东西,朝自己的长期目标进步了一点,就该钦佩下自己。

久而久之,当”对比效应“小妖看到对你没有作用了,就会幽怨地离你而去,而你会发现:原来世上有这么多的事值得感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