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诠释】
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有两种理想。
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
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
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
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决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
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理想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理想主义是把精神价值置于实用价值之上,作为人生或社会的主要目标、最高目标。
向理想索取实用价值,这是自相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高于现实,为现实指引方向,是坐标,起指引、衡量、校正的作用,而这即是它的实现。
所谓理想要适合于现实,要切合实际,是指具体的人生蓝图、社会蓝图不应是空想。
在现实生活中贯彻理想的步骤、方法、策略要切合实际,容许必要的妥协。
这个意义上的理想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但修正不涉及基本精神价值,不能把理想修正得不再是理想,比如说,为了世俗利益放弃做人原则。
精神性的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它的实现方式不是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可见的现实,而是作为方向体现在每一个当下的行为中。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又时刻可以正在实现。
有些人所说的理想,是指对于社会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想象,一旦看到社会真相,这种想象当然就会破灭。我认为这不是理想这个概念的本义。
理想应该是指那些值得追求的精神价值,例如作为社会理想的正义,作为人生理想的真﹑善﹑美,等等。
这个意义上的理想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理想了。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一个寻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义者会转而寻求智慧的救助,于是成为智者。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面临许多可能性,也都只能实现其中也许很少一部分可能性。
实现多少和哪些可能性,实现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
这不仅取决于机会,也取决于目标的定位。
目标的定位,需要有坐标。
坐标分两类:
一是功利性的;
一是精神性的。
只有功利性坐标的人,生活得实际,但他的人生其实是很狭隘也很单调的。
相反,精神性坐标面向人生整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坐标,虽然也只能实现人生有限的可能性,但其余一切丰富的可能性仍始终存在,成为他的人生的理想背景和意义来源。
我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现在,要伟大就现在伟大,要超脱就现在超脱,要快乐就现在快乐。
总之,如果你心目中有了一种生活的理想,那么,你应该现在就来实现它。
倘若你只是想象将来有一天能够伟大、超脱或快乐,而现在却总是猥琐、钻营、苦恼,则我敢断定你永远不会有伟大、超脱、快乐的一天。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理想是现在进行时的,而不是将来时的。
人的心灵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感,而真、善、美便是与这三个部分相对应的精神价值。
其中,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
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
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
当然,正像人的心灵本是一个整体,理智、意志、情感只是相对的划分一样,真、善、美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原是一体,属于同一颗高贵心灵的追求,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对于一切有灵魂生活的人来说,精神的独立价值和神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证明也不需证明的公理。
丁俊贵
2019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