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一次涉及教科书,颇为吴大担了一下心,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很多大学老师在一个学期里都讲不好的东西,在两三个小时里讲得精彩,事实上证明纯属瞎操心,吴大用故事将主要的脉络串起来,现场高潮迭起,这个没有去的读书会,成为最精彩的读书会——这句话实在不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偏见,因为这次读书会期间微信群并不十分热闹,想必是大家的精力集中的缘故,让我颇干着急了一会儿。书才读了一半,本想面面俱到的写一下我对社会心理学的看法,但后来发觉这对于一本教科书来说,实在是班门弄斧的做法,还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社会动物
每个人的DNA里都蕴含着生命在几十亿年里积累的生存经验,其中大部分带有动物性,充满了应激反应,后来几百万年的社会生活的印记,特别是近代社会形成的几百年内的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东西,却并没有这么快的以DNA的形式传承下来,社会关系相对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是充裕的而非匮乏,因而每个人踏入社会的时候,如果以动物的本性处理社会关系,便不得不从失败中一次次的汲取教训,这是很多各类偏见的根本性原因,而因为社会的不断变化,偏见似乎层出不穷,今日之迂腐也许正是昨日之昌明。
2.清单革命里的社会心理学
葛文图在《清单革命》里提到的那个挽救了几十万病人性命的手术清单里,对手术清单项目可谓再三思考,只保留了最为必要的项目,以保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医生能既不遗漏最重要的事情,又不使检查过程占用太多时间。就在这些项目内,有一条是所有参加手术的医生、麻醉师、护士的自我介绍:葛文图认为一个临时性的手术团队,彼此之间通过很短时间的了解,可以极大的提高一台手术中彼此的配合程度,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葛文图并非社会心理学家,他的依据是他丰富的手术经验: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的状态,和一个人在一群陌生人之前的状态,以及一个人在一群熟人面前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熟人面前的时候,人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在手术中,也即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和更多的配合度,这对于一台手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手术清单里,便包含了对社会心理学的洞见。
我们在考虑很多管理问题的时候,不仅把当事人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还应该把他放在所处的社会环境里,有意识的把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进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瓦尔登湖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认知,并以此构建出对其他人,对社会以及世界的看法。当吴大谈起他对四十不惑的看法时,实际上也揭示出这一点——每个人的自我探索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自我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大部分人的自我在四十岁的时候趋于固定,这时候的自我的探索如果能趋于完成,便可以说是不惑了——对己不惑,对这个世界也就不惑了。
然而自我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到他对湖最深之处的探索时曾经讨论到类似的话题,一个人的自我,其复杂的程度,就像一个湖,边缘是曲曲折折的,上边还有沙洲和小岛,有注入水的地方,也有流出水的地方,描摹这样的人性,往往需要穷尽一个人的思考。我们用非黑即白来描述一个人固然简单,即使采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去描述,也无法复现人性和自我的复杂,
然而人们喜欢探索一些简单的办法来测量自我和人性,比如梭罗就试图用湖相距最近的两个点连线以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连线的交叉点来确定这个湖的深度,并认为这个基于平均律的方法也许可以用来测量人性的深度。也许这也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向所在。如果有个计算器,输入几个参数,就能计算出一个人的自我,该有多好。但从目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讲,还只是在一条一条的描摹湖的边缘,或者描述湖边的一棵树是什么样子,离用算法来推测人性和自我,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不用说研究不同的湖泊彼此间的影响了。不过至少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看到了湖的是复杂性,而非把人性当作一个简单的人造水池。
最后用梭罗关于山的比喻做个结尾:梭罗认为每个山的形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人的角度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上看去,山的侧影都不一样,每个人看到的山都不对,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只相信只有自己才看到了真正的山。你得知道自己的角度永远不能了解山的真正模样,才会变得谦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