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清平乐|该夸赞时,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不管是你的员工还是你的孩子

以人以史为镜

提升人文素质

从历史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历史中,寻找人生的道路

从历史中,寻找......

《清平乐》简介

图片

《清平乐》主要讲了宋仁宗赵祯分别和曹皇后曹丹姝、苗心禾、张贵妃,公主徽柔和内侍梁怀吉的爱情故事。通过对仁宗时期朝堂风云的深度刻画和儿女情长的细致描摹,展现了“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的为政以仁和他的情感欲望。

以有别于以往帝王剧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称职的皇帝,却是“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倾力还原更具烟火气的仁宗。随着宋仁宗生平轨迹的不断推进,一幅气象开阔的大宋画卷也渐渐绘就。

从朝堂宫廷到街头市井,大到家具摆设小到一饭一蔬,《清平乐》旨在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全景式展现仁宗时期的大国风貌和人文气息,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韵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集回顾

上集说到刘太后四两拨千斤的解决了范仲淹辞官守孝的问题,可仁宗却不服气了,而八王爷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平乐》第二集

看得明白想周全(二)

随后,刘太后就说到了张纶,询问仁宗是否知道张纶,仁宗就说有些印象,然后这刘太后就夸赞仁宗用心了。

“张纶任江淮盐运副使,上书改革盐税时,范仲淹亦是盐监使,对改革盐税亦有见解,范仲淹在奏请修堰的劄子中,也提到过张纶善治水,如今范仲淹丧母,辞官守孝,他在劄子中也提到了让张纶继续修堰,范仲淹离任守孝,张纶继任修堰,国事家事两全呐。”

刘太后不明白八王爷和仁宗的那点心思吗?

不,她其实什么都明白,可她也清楚,一个是病重且又人缘不好的闲散王爷,一个还是羽翼未满的稚嫩小皇帝,她一个手握重权的太后,何必跟他们计较?四两拨千斤的将范仲淹辞官守孝一事给掀了过去,还将要接替范仲淹修堰的官员也选好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之相比,仁宗和八王爷像极了讨不到糖吃的小孩子一样,拿着政事来讨论私事。

“官家在幼冲时,已经关注修堰、盐税之民生大事,如今又能体谅臣下孝敬尊亲之情,等日后年纪大了,沉稳了,必能事事看得周全,想得透彻,成为仁爱明君。”

大人教育小孩,我们讲究的是什么?

古时候是说:“棍棒之下出孝子。”

那现在呢?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方法已然不同,明白“棍棒之下”的教育,其实已经是落后了的,但并不是说古时候的这种教育就全是错的。

在孩子犯下严重的错误时,我们除了正确的教导,适当的一些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棍棒”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从一而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导的我们孩子,不是吗?

“生而不教”是对父母的一种指责,但是我们身为父母,却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就像刘太后这般,该夸就要毫不吝啬的夸赞,该罚时,我们也不能太过于心软。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熊孩子”。

我们说,每一个“熊孩子”背后,至少有一位“熊家长”。

我们不能看着小孩子犯了错,总是用“他还小”成为他不断犯错的理由。

三岁偷针,老来偷金。古人便说过,“三岁看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不教育他正面的三观思维,那么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啃老族”。

当然,夸赞这并不只适用于你的孩子身上,同样,对于你的员工、你的朋友、你的客户等等,其实都是适用的。

人人都喜欢被夸赞,但这夸赞必须是出自内心,出自于真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式的夸赞,这样的夸赞往往会适得其反。

就像刘太后后面紧接着说的“日后......”这里刘太后的意思很明显:我夸赞你好的地方,但你想现在就手握重权还不够格,你还小,还得再沉稳一些,我才放心把权力全交托你手上。

但刘太后到底想不想交,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还得往后看才知晓,但就目前刘太后的态度而言,她是不放心立马将权力交给仁宗的。

精彩内容

未完待续

        下期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