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虚假学习的情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学生组建沦为学困生。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是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采用假装学习的方式来逃避。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遵守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对教师察言观色,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教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这些学生会,发现他们存在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一系列自我伪装的行为表现。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出求救信号——无回应——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
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形式,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质疑,如一台不知疲倦的复印机。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有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的是等待其他人或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在小学阶段浅表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是比较好的,也可能是教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开始出现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学习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浅表学习的“伪学优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不高和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说,学习目标归纳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记忆,理解,应用”被称为低级层次目标,而“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层次目标。其中“创造”作为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具有最高的动力价值,即以最高层次的“创造”作为教学目标取向,则其他五个层次的目标将会相应的达成。但如果仅仅以“记忆,理解,应用”这些低层次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就无法自然达到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我们的学校长期进行的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育就是以“记忆,理解”为主要策略的方法,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所以“伪学优生”才会不断蜕变,最后甚至沦为学困生。
通过上一段内容的阅读,忽然发现身边浅表学习的学生真的不少,可以说小学阶段这样的学生特别多,并且特别受到老师的喜爱,遵守纪律,能够更好的复制老师讲授的知识,尤其是低中年级的语文,很容易拿到高分。但是这种不积极参与思维的学习是很可怕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到了初中二年级的下学期成绩会突然下滑,甚至跟不上课到了高中沦为学困生,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这也是我们小学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