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派文化的源头,就要说到徐光启。
徐光启是通才,他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农业和军事方面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翻译和推广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比如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我们现在知道的数学名词:几何、平行线、直角、钝角、锐角、外切等都是徐光启定译的。
作为400年来“最重要的上海人”,徐家汇就是因徐光启得名。徐光启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最早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而徐家汇也成为了孕育近代上海乃至中国科学文明的重要地点。
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的核心城市。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缩影,马相伯、盛宣怀、蔡元培等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都曾经在上海活动,他们留下的足迹,串联起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遗存。
创办于1850年的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是上海第一所教会学校,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体音美课程及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学校。
徐汇公学曾经走出了很多风云人物,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地质学家翁文灏、著名翻译家傅雷,都曾在这里就读。
马相伯是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通晓七国语言,曾担任徐汇公学校长和教务主任,先后创立震旦学院(教会学校,中国第一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校址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马相伯是江苏人,他和上海的缘分很深,在上海居住的时间长达几十年,蔡元培、于右任等在上海时都曾向他求教。蒲汇塘路55号是前面文章提到的土山湾博物馆,马相伯曾在这里创办慈云小学,晚年的马相伯就居住在这里。
除了徐汇公学和震旦学院,上海当时知名的教会学校还有圣约翰大学、浸会大学、中西女塾等。圣约翰大学(校舍由华东政法大学继承)被称为东方哈佛,存世半个世纪,培养出林语堂,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张爱玲,贝律铭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杰出人物。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在“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指导下,洋务派开始兴建新式学堂,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63年成立的上海广方言馆仿照北京同文馆设立,是上海最早的洋务学堂,由李鸿章设立。上海广方言馆招生不限于贵族子弟,而且课程更加广泛,除英语法语算学外,还有地矿、金属、机械、船炮等学科。
这个时期上海还涌现了格致书院、梅溪书院等新式教育机构,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外语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上还出现了各式的外语学校、外语培训班与夜校……
于是在上海,一方面有少数新式的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外语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则依旧是传统的官学、私塾和科举。这种并行的局面又持续了3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留学教育的起步也与上海有重要关联。由容闳倡导的幼童留美于1872年成行,120学童分四批赴美,其中就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这些幼童的留美预备班——出洋肄业局沪局就设在上海,幼童留学的费用由上海江海关提供。
1894年,甲午战争中我方惨败,日本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要求教育改革的声浪涌起。虽然戊戌变法失败,只留下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果,但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然开启,尤其是1901年清朝新政后,新式大、中、小学堂纷纷开始举办,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
站在时代潮头的上海反应迅速,1900年上海仅有十来所学堂,到1912年这一数字激增到218所,其中有131所新式小学堂。(数据来源:《上海近代教育史》)
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官学、私学、大小书院被改组为新式学堂,学校教育首次制度化、系统化,新式学堂需要大量的新式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一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最早兴办新式高等学校的是曾经担任李鸿章幕僚的官僚实业家盛宣怀。1895,时任直隶津海关监督的盛宣怀上书朝廷请设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1896年盛宣怀调任上海后,又致力于筹办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学校里面还有盛宣怀的私宅)。
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大学的开端。南洋公学经费主要来自盛宣怀管辖的招商、电报两局商户的捐款,与由政府拨发经费的官学不同,又不同于一般私人办学,所以称之为“公学”。
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增多,1901年清政府颁布奖励章程,更刺激了留日学生的增加。美国为了遏制留日热潮,决定使用部分庚子赔款帮助清政府发展留美教育,1911年清政府筹备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
南洋公学办学之初是为了培养高级政法人才,20世纪初才开始由文科为主转身为高等实业学堂,尤其是在唐文治担任校长期间,先后成立了铁路科、机电科等工科类别,其中船政科后独立为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前身);值得一提的是1901年设立的经济特班,总教习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这个班的学员包括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
蔡元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此外,他还是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前身)发起人和首任院长。
上海是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先生有16年的时间生活、工作在上海。南洋公学是蔡元培投身高等教育的起点,他还与友人在上海组建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爱国学社等教育机构和学校。
蔡元培同时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他是北平大学画法研究社,造型美术研究会等书画社团的发起人。他倡导成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和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此外,他还参与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
在上海地区,蔡元培积极支持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艺术事业。作为上海美专的校董和精神领袖,蔡元培领导了美专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学制等一系列教改活动。1927年,蔡元培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
“古代中国看西安,近代中国看上海”。
徐光启纪念馆、徐汇中学、土山湾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蔡元培故居……西学东渐、中西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汇通中西,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梳理这座城市的文脉,就是在梳理历史,就是在触碰这座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