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01、年少学业优异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1岁时,他的父亲蔡光普就因病去世了,于是就跟着母亲长大。

虽然没有父亲的教导了,但是蔡元培的学业一直没有落下。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基本够得上传奇。

02、包办婚姻不嫌弃

22岁那年,蔡元培就高中举人,家里为了“双喜临门”,特意给他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这是蔡元培先生的第1段婚姻。

结婚之前,蔡元培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位叫王昭的女子,可想而知,这种婚姻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

王昭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她勤劳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对什么都斤斤计较;

而蔡元培,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一看到妻子精打细算就有一肚子不满,所以两人经常发生口角。

但好在蔡元培是个很讲道理的人,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出现,蔡元培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发现自己不应该那样对待妻子,女人并不是男人的所有物。

于是写下《夫妻公约》,从此对夫人特别尊重,王昭很是感动,此后二人感情越来越好。

后来王昭一口气给蔡元培生了2个儿子,夫妻二人悉心教育他,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王昭病逝,蔡元培无比伤心。

蔡元培是一个好男人,虽然是包办婚姻,虽然性格不合,他没有像民国那些名人轻易抛弃发妻,而是反省自我,对妻子平等尊重。

03、早年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日本的洋枪洋炮下4000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太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年轻的蔡元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自己学了多年的封建思想是救不了中国的。

唯一的出路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带着这样的信念蔡元培毅然辞官回乡。

成为校长校后的蔡元培,踌躇满志,聘任新教员,修订新章程,还把政府严厉查禁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拿来给学生看,学堂内一时哗然。

学校里旧派教员对这个新校长特别不服,他们没本事就打小报告,请来比校长官大一级的徐树兰。

他一听新式教育就急了,马上将大清帝国那一套迂腐的教训送来。

让蔡元培挂在学堂上每天对着看几遍美其名曰,改造思想。蔡元培愤然辞职了。

1902年,蔡元培与蒋观云等在上海创建爱国女校,他认为“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

04,和第二任妻子琴瑟和鸣

发妻去世后,由于此时的蔡元培在中国颇有名气,所以很多人上门提亲,为了回绝这群“烦人”的媒人,蔡元培定下了“5个条件”:

“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统统满足,随着二人的进一步交流,发现对方十分适合自己,于是在1902年的元旦结婚了。

黄世振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夫妻二人常常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同进同退,俨然一对“神仙夫妻”,后来黄世振给他生了1儿1女。

蔡元培觉得自己可以和夫人共度余生,不久后,黄世振病逝了。悲痛无比的蔡元培决定再也不娶,一心投入工作中。

04、制造炸药失败

教育救国的理想被粉碎后,他终于明白:在一个腐朽没落,还如此冥顽不灵的朝廷下,没有出路。

最好的办法就是推翻它,把它炸得稀巴烂,再建立起新的秩序,

1904年时,一批以杨毓麟为首日本留学生回国,他们一行人在上海法租界庆余里,在爱国女校的木楼里,成立了一个暗杀团。

这个暗杀团所要暗杀的人,便是清政府的头领慈禧太后。

蔡元培加入这个组织之后,积极研制炸弹。蔡元培组建起爆破组与一起通宵达旦,在实验室研制炸药,买书籍、买材料,

日夜攻关,反复试验成百上千次失败,他们都没有放弃,终于,他们研制出一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炸药出来。

准备伺机而动直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用炸药刺杀慈禧,

可是这个组织根本没有办法躲过清政府的追捕,还没开始实施计划,他们就被清兵发现了,蔡元培只好跑去上海避难,后来暗杀事业也渐渐解散了。

06,不惑之年,半工半读留德生涯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半工半读的海外留学生活。

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和民族学。

这段经历十分艰苦,因为不是公费留学,蔡元培必须自措经费以维持不菲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他在驻德使馆中兼职,每月可获银30两;他还担任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的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可得酬100马克;

而他当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教科书及学术专著所得到的每月100元收入,则全部用来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

蔡元培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就是这样紧张而忙碌,难得有片刻的空闲以后又赴日、德、法、英、比利时、这意大利、瑞士、匈牙利、荷兰等国游学。

了解了世界科学发展的状况与趋势。他先后拜会过科学巨匠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并邀请他们来华讲学。

07、初次任职北大校长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了,孙中山成为了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蔡元培则成为了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鲁迅、许寿裳、王云五等一群牛人便是这个时候被蔡元培发现,并请进教育部的。

总共也就三十来个人,办起事来比现在动辄上千上万的部门还牛。

短短的两个月里,他们分别起草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的各项制度。

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后来,袁世凯上台了,他想恢复帝制,重新做皇帝,蔡元培一心推崇新式教育的人,怎么会为封建帝制服务呢?他再一次辞职了。

08、再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怎么能对抗得了袁世凯呢,蔡元培做的教育改革都被袁世凯百般阻挠,

他只能去欧洲游学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基础赴法国,

1915年48岁的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

三年后,一份北大校长的聘书,递到了蔡元培的手上:“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

(1)腐败的北大

此时的国内已初步稳定,袁世凯已经倒台。正是改革的好时机,蔡元培立刻启程回国,担任北大校长!

达官贵族子弟占多数的情况下,这座维新变法留下的学堂逐渐变成了“混文凭和预备做官的场所”。

他们把大学当科举,考试混个及格,同学间相互“结十兄弟”,毕业后谁混得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有福同享”。

有钱的学生,打麻将、吃吃花酒、捧名角,一心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读书毫无兴趣。

即使有个别肯读书的,也不过抱着科举时代的观念,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对学术研究概不与闻。

至于那些被称为“中堂”或“大人”的学监及教员,不学无术者,滥竽充数者,混饭度日者,比比皆是。

更加荒唐的是课余生活,一到晚饭后,有钱的教师带头,大批师生坐洋车直奔北京最大的红灯区“八大胡同”。

妓院都说“两院一堂”是照顾生意的好主顾。两院是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就是“京师大学堂”。

对这样的北大,蔡元培的许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

然而,蔡元培最终还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毅然就职。

(2)走马上任,发表演说

1917年1月日,他却如约抵达北京大学那一天,漫天飞雪,风尘仆仆来到学校。

按照惯例,校役们都在门口排好队,恭恭敬敬地向新校长行礼。

新校长必是不理不睬,昂首挺胸,在众人注目中进入校门,最多也不过是微微颔首吧。

而蔡元培竟然摘下礼帽,规规矩矩地向校役们鞠了一躬。

就在这飞雪中,蔡元培发表他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讲,他要让了人们看到他坚定的决心,要荡清这一切污浊之针对学校的不良风气。

蔡元培提出了三项要求:“拍定宗旨”、“砥砺德行”、“挚爱师友”。开宗明义,阐发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的话掷地有声,参会师生倍受震慑。

他聘请了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他还设计的北大校旗。

(3)不拘一格聘请人才

提高办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招揽人才,陈独秀当时还是一个没有文凭的穷秀才,已经是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三顾茅庐请他来。

他还要推脱,陈独秀说:第一,我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教授职称。干不了北大文科系。

第二,他身为《新青年》主编,编辑部在上海,自己实在太忙无法脱身。

没有学位,蔡元培就自己给陈独秀发了张毕业证书,《新青年》被蔡元培生生搬来了北大。

辜鸿铭曾经骂完慈禧骂袁世凯,得罪权贵无数,但他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无人能比,

于是蔡元培顶住政治压力硬是将辜鸿铭保护在北大之内,他此举就是要告诉大家,

哪怕你是晚清遗老,只要学问了得,同样受人敬重,哪怕你为权贵所不容,只要是人才,蔡元培照样敢请你进北大。

紧接着,蔡元培又请来,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鲁迅,这些闪耀在二十世纪文坛的巨星们齐聚北大。

于是,在北大校园里,出现了神奇的一幕,一边是拖着辫子、穿着长袍的晚晴遗老,讲着流利的英语,

一边是西装革履、皮鞋手表的文艺青年,讲着孔子和老庄,兼容并包,囊括大典,

只有蔡元培有如此的魄力与胸襟,只看学问,不看政见,不看文凭。

北大成了大师云集之地,各种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有几位作风懒散懈怠的英、法教师,被蔡元培给砸了铁饭碗。

他们不服,扬言要去法院告,弄得外交总长亲自过问,差点引发外交事故,

蔡元培不仅辞退了庸士,他还破除了教育的门槛,他说:无论是不是北大学生,都可以来北大旁听。

沈从文、茅盾、瞿秋白,这些日后有志报国之士都做过北大的旁听生。

(4)允许各种理念并存

胡适等极力提倡白话文学,刘师培等又极端维护文言文学,蔡元培就让他们,各持己见,并存于北大,

  胡适与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元培就让他俩各开一课,唱对台戏,

无论是信奉三民主义,还是信奉共产主义,无论是向往无政府主义,还是憧憬君主立宪,蔡元培都毫不干涉。

  可以说中国当时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当时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我学校,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并坐讨论,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同席笑谈。

(5)民主管理,五育并举

蔡元培在北大创立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制度,让更多的教授参与决策学校事务。

蔡元培尽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社团活动。新闻研究会、学术讲演会、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体育会等,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蔡元培常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学生请来业界名人指导。比如音乐研究会请来萧友梅、画法研究会请来陈师曾、徐悲鸿等。

他注重延聘世界知名学者到北大讲学,并授予来北京大学讲学的杜威、芮思施、班乐卫、儒班等外籍学者名誉博士学位。

这是1920年8月北大第一次授予法国学者班乐卫和儒班名誉博士学位的合影。

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年就成立了北大技击会。

(6)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参与罢课、火烧赵家楼、殴打章宗祥致几近丧命……

政府出动军警镇压、抓捕学生32名,其中北大学生20人。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被逮捕的北大学生。北京各校共5000名学生游行示威,最终有32名学生被捕。

蔡元培决定营救学生。当天晚上,蔡元培就来到三院礼堂上,对着学生讲:

“发生这种事,我这个校长要引咎辞职,不过在我辞职之前,一定会把三十二位学生保释出来。”

此后,蔡元培四处奔走,联络其他13所院校的校长,一再同当局交涉,甚至“愿以自己一人抵罪”

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最终,被捕学生得到释放,蔡元培率领全体师生,在北大红楼前广场亲自迎接,

为了不让事态进一步扩大,一手改变北大的蔡元培再一次选择辞职。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北大师生。

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后来在校方和学生强烈要求下返校。

(7)北大各种研究会,研究所成立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蔡元培不仅同意研究会的成立,而且出席了成立大会。

1920年9月,地质系学生议决筹建地质研究会,10月10日在北大二院开成立大会,蒋梦麟、何杰等出席。

1921年,蔡元培考察德国时,在夏元瑮的陪同下,拜访了爱因斯坦,并邀请他来中国讲学。

1922年1月,北大改组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国学门。

沈兼士为主任,导师有刘半农、周作人、陈汉章、胡适、林语堂等,外国学者钢和泰和伊凤阁等也在国学门任教。

1922年北大设立音乐传习所,蔡校长亲自担任所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刘天华为导师。传习所管弦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

09、师生变成夫妇

后来,一位叫周峻的女人走进了蔡元培的生活中,她是蔡元培的学生。

她一直对这位了不起的老师怀有敬佩之情,并且慢慢发展成了爱恋。

但她知道蔡元培有家庭,所以把爱放在心里,直到33岁都没结婚。

蔡夫人去世后,周峻根本不在乎蔡元培大了自己22岁,她热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意,

并且发起猛烈的追求,很快,蔡元培被她的热情感染了。

1923年,两个人在苏州留园举行了婚礼,后来周峻陪着蔡元培走南闯北,给他生下了2儿1女,陪伴蔡元培直到去世。

10,离开北师大搞学术研究,并从事爱国活动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蔡元培在德国汉堡大学专修民族学。年过半百还在学习,真是世上少有!

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

1927年之后的一段时期,蔡元培把精力主要放在组建中央研究院上,专注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并相继辞去了其他职务。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蔡元培、鲁迅等在宋庆龄家中。

1938年2月9日,蔡元培七十大寿,沪上各界在国际饭店为其祝寿。

蔡在答辞中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件事。

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他总是那么谦虚。

11、泰斗离世,家贫如洗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便口吐鲜血倒地,两天后不治而去。

死时,没有一间屋,一寸土,医药费一千余元,夫人无法支付,只能典当衣物处理丧事,棺椁的费用,还是王云五先生代筹的…

除了日常生活,蔡元培的开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购买中外图书典籍,这些图书典籍在搬家时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大学,搬到新家后又重新购买。

二是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只要有人上门求助,蔡元培来者不拒,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正因为蔡元培的应酬较多,因此每月薪资入不敷出。

谁能想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之人,一手塑造了新北大灵魂的宗师,死时竟然清贫如此,令人唏嘘。

自古以来,有几个人有勇气辞去,一国翰林学士之职,一国教育总长之职,一国最高学府校长之职?

只有他敢立潮头,不计名利得失成败,以天下为己任,北大红楼今犹在,世上再无蔡元培!

蔡先生永远活在北大学子心中,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525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03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862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28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43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90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3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4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93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85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0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23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43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1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42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91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55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