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由于被无数的作品所引用,以至于脍炙人口。可是,若要问出处,很多人大抵是答不上来的。
是了,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语。
记得有一次听作协的老师讲创作背景,这部书是托尔斯泰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一百字左右的新闻“一贵妇卧轨自杀”后,沉思良久,构思5年完成的60万字的巨作。
这创作经历,放到今天来看,也堪称牛逼而传奇。
此书虽以《安娜.卡列尼娜》为名,实际上贯穿的有两条主线:安娜抛夫弃子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进行的改革和探索的故事。
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大概是在中学期间,为了敷衍老师提出的阅读课外经典的要求。对于安娜追求爱情这条线倒是清晰,但抵死不太了解托翁为啥同时安排了列文的这条主线,甚至对文中大篇幅的描写壮阔的农村生活颇有一番抵触。
后来读的国外小说多了,对外国作家这种并行式的结构了解得多了,也深以为然他们在创作中不仅仅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而是会将一些更宏大的关于人类和社会的命题通过或暗喻或比拟的方式讲出来。于是乎,对列文这条线的故事反而有了更浓的兴趣。
据说,托翁的编辑拿到手稿后也有这个疑问,为此还专门致信质疑列文这条线的意义。
托翁回信的大意是“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你早晚会意识到这两条线内在的关联。我想表达的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而对这个主题任何直接的描写都不能完全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最终安排了这两条线。而真理,你能从这两条线的间隙中悟道。”
那么,这本书,它的开卷语落脚在家庭和幸福两个词上,但实际上,托翁讲的不只是这两个方面。他讲的是人的外在和内心,生命的追求和欲望,幸福和不幸的平衡。
安娜和列文是全书中最真实的两个人物:
安娜一生都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爱,也敢于追求爱。这一点从她对沃伦斯基矢志不渝的爱可以看出,可是除了这份爱以外,她的生命是如此的单薄,单薄得和她美丽的外表不成正比。
列文呢,他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终极的命题,也是让他变得丰富的源泉。“如果不能清晰的知道我是谁和我怎样成为自己,生命就是一文不值。“(Without knowing what I am and why I am, life is impossible.)
两相对比来看,可以说安娜追求的是个人的欲望和满足,而列文追求的是lives for his soul(无愧灵魂的活)。于是,他们的人生,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向,让我们也了解到幸福的不同意味。
那么,回到开篇的那一句话,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呢?
安娜忠于内心、勇敢追求爱,在幸福过后葬身轮轨;沃伦斯基听从欲望的召唤,有钱有才,受人尊敬,却无时不刻处于煎熬;卡列宁遵从原则,失去安娜和儿子,却在最后原谅了安娜和沃伦斯基,获得了内心的平和;列文一身孤独,却汲汲的经历各种生活,最后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安宁和幸福……
那么你呢,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