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意象对话一直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不过我体验过,也的确从中受到过启发,而这些启发是我在意识中好像知道却又从来都不曾清晰地被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也许它们存在于“前意识”。
通过意象对话,它们以象征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给予人们启发:哇,原来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在,怪不得……
而意象对话又不仅限于给予人们启发,让人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核心所在,它还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工具。它的好在于,让人们从某种意义上暂时避开了现实的困难,而减少了防御的干扰。在比较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潜意识投射在自己想象出来的意象上面,赋予其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让意象对话,创造积极的经历从而产生疗愈。
所以,我有些疑问了:是不是来访者每次的意象对话都可以最终走向治愈,会不会有相反的情况,比如意象中父亲并没有表示原谅呢?如此,是不是就更加让来访者笃信了自己的“不可原谅”呢?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咨询师又该如何去处理呢?
是不是所有的来访者都适合做意象对话?意象对话似乎并没有什么现实的依据,一切都来自于来访者自己,如此产生的积极经历除了可以给予来访者安慰和鼓励之外,会不会很快又会让来访者产生真实性的质疑呢?
这些疑问我还不得而知,也许这本书接下来会给我答案,有或者需要从他处寻找答案。
在这些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1、当面对来访者的负移情时,该如何处理?
当来访者将负面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时,很可能会对咨询师产生攻击,而对于有血有肉的咨询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当咨询师接到挑战时,保持自我觉察,随时“观望着自己内心的激荡”并依靠着每一次当下的分辨,在自己心中,把来访者移情过来的消极能量归还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认同来访者的投射。
2、如何辨别自己产生的情感是反移情还是共情?
反移情是来访者的情绪触及了来访者的情结而使咨询师产生了自己相似的情感。
共情是来访者的情感被咨询师感应到,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
此时,需要咨询师坦诚地和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的情感,让来访者确认是不是自己的情感,如果是,就是共情,如果不是,就很可能是咨询师的反移情了。
3、咨询师的包容体现在哪里?
咨询师的包容不只是体现在对来访者各方面表示的理解和接纳,还体现在面对来访者的投射时,有所觉察并放下自己的防御,甘愿做一个“屏幕”,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的投射。
心理咨询真不是大家以为的聊聊天那么简单。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心理咨询师调动全身心地以来访者为中心,并且不带防御!
就单单这两点真的没有足够的训练和觉知,是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