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法根老师《九色鹿》这课的教学实录,他用了三个板块,让学生从读——说——想——讲——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过程干净利索,目标明确,效果非常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第一个板块:说一说,评一评,评论人物,感知形象。
老师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九色鹿吗?喜欢他什么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在它令你喜欢的地方做个标注,并选择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提示语有三个要求:认真阅读、做批注、词语概括。
从之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找出了喜欢九色鹿的理由,用词语概括,而且还讲出了详细的理由。在相互补充交流的情况下,大家对九色鹿的故事有了新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课文里还有一个人是谁呀?你喜欢这个人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带出了调达这个人。
同学们把前面学习九色鹿的方法用在学习调达上。老师把这些词板输在黑板上: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卑鄙小人,灵魂肮脏,残害无辜。
这样九色鹿和调达的形象有了鲜明的对比。
板块二:想象朗读,感受情境。这个板块作者把重点放在想象和讲述上面,这是第二学段故事教学的基本要求。
老师是这样写导语的:“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就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幅连环画,我们读到的这篇故事就是根据这幅画写下来的。老师曾经看过这幅壁画,太漂亮了,九色鹿栩栩如生,你们想看吗?我把它画下来好不好?”(老师的引导语成功勾起了学生想看一看画面的欲望。)
接着老师又说:闭上眼睛不许偷看(读课文中描写九色鹿的文字)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颜色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他九色鹿(边读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空方框)。
师:眼睛睁开,老师画的九色鹿怎么样?
生:“没画呀,在哪儿呢?”
师:“老师不是用笔画的,是用什么来画的?”
生:“是用文字来画的。”
师:“对用文字用语言来画的学语文读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凭借语言进行想象,读故事需要想象,听故事也需要想象,因为想象的才是最美丽的。”“课文有九个,自然段就有九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同学要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汇成九幅画,看谁读的最专注。”
“九幅画中有一幅画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请你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来读叙述的语句。当讲到人物开口说话时,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口吻来讲故事,想象一下此时九色鹿在哪里?他会怎样交集,怎样能表达出他的气愤之情?”
学生讲故事的高潮部分。由一带多,学生通过学习如何讲述这一部分的故事,从而学会讲述整个故事。
第三板块:写一写角色,体验感悟事例。
“同学们,这是一个佛经故事,调达后来忏悔了,他面壁思过最后位列500罗汉中的第157尊。你看,一个坏人知错就改,他也能成为一尊罗汉。中国古典小说很少有人物心理描写表达面壁思过,他会怎样忏悔呢?国王听了非常惭愧,如何来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可以这样开头,“唉……”,写三五句话,用上“竟然”这个词。
这个写话部分用上了故事本身的留白和想象这两个特点来进行。学生理解了前面的人物形象,一遍一遍的学习了故事,在对故事非常熟悉的前提下,进行写话,自然顺理成章,有话可写。另外,写“人物的心理,用上唉……,竟然这样的词”,是进一步细致的写话要求,也是精准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写出精彩的句子。
薛法根老师,教授《九色鹿》这个神话故事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得出故事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