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16岁商学院】栏目。这是一档送给12岁到18岁青少年的节目。致力于用生活中的例子轻松弄懂经济学原理,掌握理财知识。
本栏目从第一课到现在,没有象很多机构那样教你认识钱;没有教你怎样掌握预算、记账、储蓄等财商基本技能;没有让你了解货币、银行、投资、金融等知识;没有讲解如何合理管理财富,做个聪明快乐的“小财主”……你会说这是不是一个假的财商专栏。
如果我说外面的财商机构教你的东西没有用,你会不会打我。
然而有可能我说的是事实。
第一,所有在教育里挣大钱的公司只有一个商业模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发现、制造、利用和变现家长的焦虑。我们大多数家长缺乏独立思考的大环境,又给这些奇葩商业模式提供了完美的土壤。
我是亲历某些机构组织的财商竞赛活动。当时我是作为一支参赛队伍的导师参加。当我拿到教材时,我惊讶的发现,财商竟然是有标准答案的!这很荒谬,最终也导致了在竞赛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公平事件,伤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
然而这些机构的生意还是很火。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钱人,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训机构就是抓住了家长的心理,不断制造焦虑,挖个坑让你跳。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机构。如何衡量一个机构是否有良心?我觉得一是有没有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不搞标准化教育,重在启发;二是重视家长教育更甚于孩子教育,至少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缺席。三是给予学员赋能,而非制造焦虑。
第二,财商的学习不是灌输,不是敌对,而是共同成长,是亲子之间增进感情的桥梁。这些不是机构能做到的。
现在我在线上组织蒙台梭利早教的共读活动。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动作呢?这其实跟我对财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我认为大多数非学术类的教育,恰恰是亲子之间交流和增进感情的桥梁,如果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与我们共同探索、共同践行,这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至少我喜欢我的父母这样做。因此财商教育不可简单粗暴地外包给机构,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诲,比机构的课程更奏效。
第三,财商教育究竟是技术重要,还是理念重要?
有一个糖果消费实验,选来两批大学生进行实验,一批是有做记账习惯的,一批是没有做记账习惯的。然后给他们一个糖果的购买诱惑,大多数有做记账习惯的大学生没能忍住,反而没有做记账的大多忍住了没买。这完全颠覆不我们正常的认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记账的同学看到自己能支配的费用充裕,他觉得花一点钱没关系,于是就买了糖果。没有记账的同学他因为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钱,因此他关注的是自己是否需要这份糖果。一个关注自己的配额,一个关注自己的需求,哪个更对?
可以说,在财商上,理念是领导,技术是跟班。技术跟着理念走。而理念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上一期两期财商课可以养成的。课程学习的更多是技术,它的位置是次要的。
财商的根本是认识财富的本质。对财富的理解能力,启发孩子对金钱有正确的态度,懂得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为那“看不见的手”做准备。
第四,财商教育更适合使用可汗式教育。当学习是自发的,自然会认真学。
可汗学院的宗旨是“learn for free ”。这个“free ”可以同时理解为“免费”和“自由”。可汗教育没有课堂,没有课程表,没有进度表,学生自己根据自身需要,带着问题上网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发的,当学生自己想去了解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用外人督促,就会学得很仔细,学懂为止。
为什么财商教育适合使用可汗教育的方式?可以说,除了一些经济类的标准化的计算外,财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财商更多的反映的是一个人对经济的理解能力,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靠孩子日常的积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让我们带着问题在浩瀚的网络知识库里摸索答案,那么找到的答案,肯定是个性化的,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的。也就是说,是最高效率的。
总结:
某个意义上看,人生很多事情是有迹可循的。我们的现在都是被过去所决定的,我们的未来也一样被现在的自己所决定。
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偏好风险的人,每天折腾风险,厌恶风险的人,每天厌恶风险,盲目相信别人的人盲目相信,总是怀疑一切的人怀疑一切。这些很难通过一两期的课程而改变。课堂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活。
但这更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有没有在言行举止间传导一些限制性信念给孩子。而作为孩子,有没有受到对自身价值错误认知的影响。时刻对此保持觉察,我相信这是财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