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大学玩的最好的朋友结婚了,感叹新娘的美貌之余,马上打开微信,怒骂一句好小子新娘那么漂亮,下次带出来大伙见见!
字刚打完,手指却停在了发送键。
这真是我过去玩的最好的同学吗?可连他结婚这样的事我都只能事后在朋友圈看到
对他而言我又算什么呢。
犹豫之间删除了所有文字,回到朋友圈,点了个赞。
评论了两个字:祝好。
收到回复:谢谢。
不知道什么时候,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们,居然已经陌生到点赞都要犹豫再三的地步了呢。
还记得刚毕业那会大家豪情万丈,壮志凌云。散伙饭上一个接着一个趴下,嘴里还嚷嚷着这样的聚会以后一年来一次。
后来分散各地,为生计奔波。第一年的聚会就差点因为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而取消。聊天时也各怀心事,但大家知道,第一年,都很苦。当时室长站出来说,现实太残酷了!我们不能就这样被打倒!结果他第一个被喝趴下了。
自那以后我们仿佛有了某种默契,谁也没有再提过聚会的事情,但我知道,每个人心里都想着以后过得好一点,大家再聚。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日子一点点步入正轨,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谁也不好意思问谁最近怎么样。
工作几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公司,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老板和客户,也结交了不少热情的同事。圈子扩大了不少。只是我们的交友变得越来越功利,谁说了算,我们便多听听谁;谁关系硬,我们就多亲近谁……
只是那些热情温暖的同事在我离职以后大家也再没了交集,多少有几分可惜。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曾惦念过我这样的少年。
渐渐的,社交从线下走到线上,我们在朋友圈晒晒美食,发点旅游时的风景,朋友圈里的自己活得越来越酷,现实里的朋友却鲜有问津。
那些曾经隔三差五,家长里短的讨论组,渐渐沉默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刷屏的广告和不厌其烦的推销。讽刺的是,只有他们,会在每个节假日,第一时间发来祝福。希望你周末愉快,提醒你天冷加衣。
有人说
旧朋友不知我的新处境;新朋友不知我的旧脾气。到头来,旧朋友变得沉默了,新朋友却始终陌生。
但我告诉自己,与人相处的原则是不能变的。敷衍塞责之辈,终究不过泛泛之交。我始终相信,用真心换真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很有爱心,尽管自己也不宽裕,但非常同情一个长期“住”在自家附近的乞丐,每个月施舍他100块钱,乞丐很感激。两年后的一天,他这一次给了乞丐50元。乞丐很诧异,问他为什么比原来给得少了。他解释说,自己的老婆刚生了第二个孩子,家庭开支加大,手头很拮据,所以以后每月只能给他50元。乞丐勃然大怒说,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孩子?
我总以这个故事告诫自己,不要将朋友的慷慨解囊像乞丐一样当做是理所当然,也绝不可在乞丐那样的朋友身上浪费时间。那些抓不住的羁绊,不如喘口气,让彼此更轻松地相处。
一辈子太长,没人可以陪你走完全程。只愿在每个阶段,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