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澄:普通人如何开启创造能力》一文中,我谈到创造的定义就是新体验,本文来说说这句话背后的原理。
1. 先让自己放松,创造并没有那么难
很多人会「默认」自己没有创造能力,他们觉得那是聪明人的灵光一闪,是高手、一个大组织、一个国家的事情,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创造根本就不是自己可以驾驭的事情啊。
这种「限定性的自我认知」,背后隐含的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
人类天生就是有能力也有冲动去创造的。有句话叫「不知者无畏」你一定听过,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接受过很多学习和积累的时候,为了达成目的,Ta会不断尝试很多超出已有经验的行为,这些都是创造。为什么经过了多年学习和历练之后已经成年的我们,却有很多人对自己幼年就不断在做的「创造」反而避之不及呢?
也许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故事、接受了一些信念,认为创造的时候压力很大、很痛苦,便找到一个「自己没有创造能力」的说辞,避免了「创造会带来的痛苦」,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自我保护借口。
说创造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是推卸责任,另外一方面是一种自我说服的内在对话。当内心那个想要迸发出创造力的自己蠢蠢欲动,而另外还有个害怕压力和痛苦的自己在不断劝服着他「先别出来创造了。」你会选择满足哪一个自己?而哪一个又是最大的受益者?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正面积极的价值及意义。
比如,你「无意识默认」自己不能创造,背后的价值有两点:可以让自己「不去」遭受痛苦,还可以让自己「避免」纠结。
不过,「不去」、「避免」是一种很强的「逃避」的力量,并不是真正的「价值」。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假如,我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不害怕,我也可以将我内在的创造天赋释放出来,那么,在「创造」的这条路上,我想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你要做什么,都希望你能够调整一下内心对「创造」的定义:创造就是新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定义「创造」的方式,它轻松、简单,毫无压力,同时,投入其中也是极其愉悦的,会活动持续的成就感。
2. 体验者是如何表达体验的?
体验是什么?从字面的意思来看:
- 体:身体
- 验:验证
体验使我们获得对事物最真实、现实的感受,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百度百科
看看上面这段文字,这是一段「定义」,是一个个「概念」的组合。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段引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理解」来自于「体验」。如果你对定义中的每个「词 」、每个「概念」都有体验的话,你会点头说:「是的、是的,这个定义说得特别精准!」反之,你会感觉很懵,甚至出现「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合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情况。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体验」是什么,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体验」是什么吧。(第一个体验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
来,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动作:
请放下你的手机,然后伸出双手,用力、快速地拍手。
不用担心你的「用力、快速」是否符合什么标准,只要拍手就好了。
拍完之后,现在请你回味一下,「手」刚才有什么样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进入关键的一步:请让你的「手」来「说」一下「手」刚才的感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个游戏我在社群里带着大家玩过,大家纷纷「说」:
- 有压迫感
- 疼
- Pia
- 接触的时候有一定的压感,但是速度太快,转瞬而逝
- 撞击
- 这就是日常的冲突吧,强烈而短暂,越强烈的事情越不持久
多种多样的答案,其实都不是「手」「说」的,而是用「嘴」或者「脑」说的。
我要求的「说」是:用语言、有声音的方式来表达,要求的不是让「你」来「说」感受,而是让「手」来「说」。
这时候,大家都会有点懵,他们纷纷问到:「手」没有「嘴」,怎么能说呢?
我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想想看,如果你是「手」,你又没有长「嘴」,你要怎么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呢?
等了有三两分钟,大家讨论了一会之后,我给了我自己的答案:不可能!如果你是体验的主体,你是无法把体验表达出来的,因为,你并不是嘴,嘴也不是你。
这句话比较绕,可能有人会争执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嘴,我就是能说出来,哼!」我就不解释了,本文略过。
你以为自己用「甩手」、「做手势」就可以表达「手」的体验,但是,那依然不是「手」的表达,而是「手」藉由「脑」再驱动「手」来实现的。想一下,如果你是五脏六腑,你能「甩手(心肝脾胃肺)」来表达么?
说到这里,我要给出一个关键结论了:体验的主体无法表达体验,体验只能通过某种机制,由表达器官再现。
体验,是一种感受,无论你是否用嘴说、用大脑思考,或者形成艺术作品,感受都在。只是因为「某种机制」的不同,每个人所最终表达的质量各不相同。
3. 亲身体验为什么是一切的关键?
既然要讨论原理,就要先把概念定义清楚,我们现在来明确以下 3 个定义:
经历:经历,是沉浸在其中所占据的时间过程。
具身认知:在这种时间过程中,身体会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形成一种认知。就好像你拍手之后,一定有具身认知,无论你的意识是否关注到,这种认知都是具备的。
概念:为了把「具身认知」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表达器官进行表达,而那些「表达」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
我们通常说的「体验」是把上述的「经历」和「具身认知」组合在一起的说法。
说到这里你是否能够明白:承载概念的载体,例如语言,永远都是缺憾的,它只能表达「体验」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尝试着想一下:拍手的时候,有几个人同时说了个「概念」:疼。但是,每个人对疼的「体验」是相同的么?每个人手掌接触的范围、碰撞时的压力、接触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么?每个人的身体是一样的么?
如果理解了这些,就能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
即便我们表述的「概念」是一样的,背后对应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推论有了,有些道理就很容易解释了,比如:为什么,你学了别人的「概念」,反而过得越来越不好了?
因为,你只学了别人在体验之后,总结的「概念」,而没有得到他的「经历」和「具身认知」,也就是没有得到他的体验,没有体验你就无法驱动概念。而别人的概念如果和你原来的体验有一小部分交集,还可能会让你的原有体系出现不自洽的情况。
再比如说:为什么你问很多年长的人一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却会觉得对方只是在老生常谈?比如,你觉得自己很焦虑,找高手询问,他会告诉你:「你去做好当下就好了」、「少就是多啊!」。看上去这些道理你都懂啊,怎么一点没有具体指导性呢?因为,看上去只是几个字,背后却对应着他丰富的人生体验。道理是经历千山万水得来的。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不满足于只是看看别人的游记、别人的图片,而非要自己亲身去旅行?因为体验是自己的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不去自己体验而只是接受信息的话,缺失了很多的维度。
所以,一个更简单的逻辑浮现出来了:
如果你没有「经历」,就不会有「具身认知」,没有「体验」的支持,怎么塑造「概念」呢?
很多人学了大量的「高维概念」,例如「熵增」、「系统原理」、「价值思维」、「目标管理」,怎么学都学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只是显摆自己有这些概念,而没有和自己的体验进行关联,没有体验怎么可能驱动概念?
很多人说「人生啊,重在体验!」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体验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基础的、关键的、最核心的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你将无法整合任何外部资源。
经历是体验、思考是体验、阅读是体验、交流是体验、情绪波动是体验、睡觉是体验、吃饭是体验、呼吸是体验……
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每个」体验,你会整合更多的具身认知,就能够更好地整合外部资源了。 所以,你看看很多人,他们就是在不断实践,看似学得比你少很多,但是,他的理解力就是强,一个事情过来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也知道怎么做了。
4. 创造,就是新体验
很多人认为「创造」这件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觉得「创造」必须由很多高大上的东西组合、构建而成。其实,这样的想法都是由「恐惧体验」产生的「自我保护」罢了。创造的关键是:重组。重组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 尝试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
- 尝试将已有的「材料」用到意料之外的地方
- 在意外的情况下活用已有的「材料」
不管是什么样的创造,它所能调用的「材料」都是「已有的」,你不可能调用任何你没有的东西。
什么是「已有的」?你买了一本书,算不算你拥有了这本书?你听别人讲了个道理,算不算你拥有这个道理?
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的定义是:已有的 = 自己体验过的。你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内容,才有可能在未来被你调取出来,才能够形成「意想不到或者意料之外」的整合。
说到这里,最重要的推论就形成了:
如果你可以持续创造全新体验,你就会拥有更多素材,可以在不经意之间组合形成创造。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简化为:创造就是新体验。
5. 哪有那么多全新的体验啊?
这也确实是个问题,哪里有那么多新体验啊!
「我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就是做着一些很固定的工作,周六周日也就是带着孩子逛一下、或者和朋友看个电影而已。诶,我之所以没有创造,就是因为没有新体验吧……」
嗯,这个想法确实可以让自己避免恐惧,但事实是,你不是没有新体验,而是忽略了新体验。
忽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的各种「体验主体」没有长「嘴」。「你」这个人活在「身体」之上,「身体」一直在时间线上经历,它时刻都在获得「具身认知」,只是,就因为它没有长嘴,不能说话,所以,大量想说的话,没有办法说给你听。
其实,你缺少的不是「新体验」,因为新体验一直在发生,所有行为都是全新的,都是新体验。
你缺少的是发现新体验、表达新体验的方法和机制。若你能把生命中的一段变得与众不同,那自己的人生意义自然非凡。
6. 积沙成塔
这是一个多么高级的逻辑:
- 每个行动都是新体验
- 一个个新体验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经验
- 一个个有效的经验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 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抽象成方法论、思维模型
- 自己的人生就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以前都是沉浸在对文字的理解上了,自以为脑会得到「理解」,但是因为尚未与体验结合,过几天就忘记了。所以,今后努力做到「迷信 - 实践 - 新体验 - 经验 - 积累 - 整合」就好了。
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可是,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每个新体验积累下来呢?
我给大家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一元化笔记」,这种笔记非常简单,只有 2 个要求:
- 用一个本子来记录;
- 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不需要有任何判断,想记什么记什么;
随着本子的记录,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积累各种「新体验」,可以去整合自己过去的灵感,可以把「去体验、去记录、去发现」这三者很好地打通到一起。
我的做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随便翻翻本子,看到某个触动我的地方,我就会启动萃取机制:
- 这是一个什么新的体验?
- 我在这个新体验中有什么发现?
- 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 我会从这个发现中收获到哪些价值?
- 这些价值可以用到哪里?
看我的实践,你会发现:这个本子里什么都有,有计划、有罚单、有高速公路票据、有笔记、有灵感、有反思、有新发现、有金句、有问题……
而这一切都将把我的新体验转化成创造。
目前,我正在带领 130 多名伙伴在做「一元化笔记」的实践,等本期实践完成后,我会将这个活动变成一个公开性的活动,带动大家「去体验、去记录、去发现」。
7. 结尾
谈到学习,很多人都会问我,我能不能把网络的资料收集起来,萃取方法、概念、原则?
我认为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必须还要自己实践,否则,你萃取的东西是缺乏体验的,放到具体场景下会问题百出。体验是去经历和去验证的过程,真正的概念形成,必然要有具身体验支持。
我们每一次的经历都是身体在感受,身体的这些感受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具身认知,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仅仅只是说说是遗憾的,因为它无法还原所有的体验,眼前一处风景,即便是文笔再精妙,描述总是有限。一个“春”字,有人感受春的绚烂,同样也有人哀叹好景不常在。
所以,忘记各种「高效」、「快速」吧,达到精彩的路,是关注每一次「新体验」,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创造自己的未来。
花开自香,识香者幽然,识色者斑斓。
Team
- 选题:易仁永澄
- 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狂奔的麦克、color、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