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通解:
鲁哀公问道:“如何做才能让天下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将他们安置在不正派的邪恶之人上面,老百姓就服从;提拔不正派的邪恶之人,且将他们置于正直的人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从。”
笔记:
很明显,这里哀公和孔子说的服不是一回事。
哀公说的服是指服从,而孔子说的是信服。一个是出于威权,一个是出于内心;前者靠武力地位,后者凭道德。
哀公,从这个哀来看,应该还是比较仁厚的一个国君,哀这个谥号是带有同情色彩的,可以用来表示想做事却没有做成,说的好听点就是壮志未酬吧。但是仁厚的另一个解释通常是软弱。一个软弱的国君通常代表着权臣执政。
当时,三桓执政,架空朝廷,哀公估计也不是省油的灯,做事也有点颠三倒四,想一出是一出的。
哀公问这话,估计还是想有点作为,借民心来对抗三桓,甚至彻底解决三桓问题。因此问孔子如何才能使民众服从,孔子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曝啊。国家乱政已久,人心散乱,要想收拾民心,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举一措就能办到的得有一个全盘的计划,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管什么样的政策,始终是要人来实施的。孔子不是法家,也不可能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政策的实施,他提出的是用“直”人来执政,也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执政。三桓执政,用的肯定都是他们的私人,也就是“枉”人。孔子没有说要把枉人都换掉,而是建议把直人置于比枉人更高的地位,用直人来监督限制枉人,这样即可以防止国家大混乱了,也可以达到良币逐步替代劣币的目的。这个方法实际效用如何,不好说,因为三桓不是傻瓜,也不会坐以待毙。但是,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应该也只能达到民众信服的目的的,毕竟这可真是“他行他上,而且真的在上”的。
总之,孔子这是一锅需要小火慢熬的汤。只是哀公这个急病人享受不了,更加没有体会到这锅汤的好处的智慧和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