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二书斋。
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六韬》——举贤第十
01.
自古君王求贤若渴,举荐选拔贤才,为国家增添栋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容得一点马虎。
而君王如果和普通人一样,喜欢用平常人所称赞的人,就没办法得到真正的贤能人才。
那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能?
依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选用合适的人,再用各种官职所应具备的条件要求加以考核,以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使其德才与官职相称,官德相当,这样就掌握了 举贤的方法了
周文王提问“举贤而不获其功”的原因为开篇。
姜太公立刻给出回答“举贤而不能用”,空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君主错把“世俗之所誉者”当成了贤才,如此一来,真正的良才就会被埋没。
解决的方法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这样去招揽人才才能得到实际的效果。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译文】
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君主致力于选用贤才,而没有达到使国家昌盛的目的,社会混乱更加严重,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为什么呢?”
姜太公说:“这是由于选拔了贤才却不任用,空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效。”
周文王说:“造成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姜太公说:“过失在于君王喜欢用平常人所称赞的人,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文王说:“此话怎讲?”
姜太公说:“君王以平常人所称赞的人为才,以平常人所诋毁的人为不贤的人,那么朋党多的人就会得到赏识和重用,朋党少的人就会被排挤。
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处死,奸臣则以虚名取得爵位。因此,社会会更加混乱,国家也不免陷于危亡。”
周文王说:“怎样才能选拔有德才的人呢?”
姜太公说:“将和相彼此明确自己的职守,分别依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选用合适的人,再用各种官职所应具备的条件要求加以考核,以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使其德才与官职相称,官德相当,这样就掌握了 举贤的方法了。”
好,最后咱们小结一下。
为什么君主得不到真正的人才?
1.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君王如果和普通人一样,喜欢用平常人所称赞的人,就没办法得到真正的贤能人才。)
选举人才的方法?
2.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依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选用合适的人,再用各种官职所应具备的条件要求加以考核,以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使其德才与官职相称,官德相当,这样就掌握了 举贤的方法了)
我是小二书斋,感谢你的阅读和陪伴,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