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先打上豆浆,去溜狗狗,把狗狗送回家,自己再去跑步。幸运日几天没跑,今天跑起来有点吃力,不过3公里还是坚持了下来。结束晨跑回家。
以往到家孩子自个听着凯叔了,今天娃还在熟睡。于是我叫了娃,同时去打开凯叔,可是平板今天有问题,打不开...我在听书还有几分钟结束,于是决定听完再给娃用手机放凯叔。
过了一会娃叫我要听凯叔,我来到娃房间,同时跟她解释平板今天不能用,我用手机放。娃很不耐烦地嘟囔,意思好像是“说好的早叫我起床但是今天叫她晚了”。我听她一大早刚起床就抱怨嘟囔什么?心理很是窝火!忍不住说:“一大早你抱怨什么...”娃来劲了,要耍起性子来...我见状这一大早别找不愉快了,问她听到哪里;她以为我在叨叨她压根不听,一听到我开口就嘟囔着用被子捂住脑袋...我很怒,也不确认她听哪,找到一个播放后,赶紧走出她的卧室...
我去准备早饭,洗漱,七点小爱叫起床,我听到娃在开衣橱穿衣服,觉察自己还很踏实“你发脾气不耽误事就行”。过了一会娃喊:“妈妈梳头”。我放下手里的活去给娃梳头,梳头时问娃:“宝贝你刚才怎么了?”娃哼了一声没说什么,我也就没再继续问,只是默默地梳头。
我还在怒火中时,跟老公发泄了几句不满和困惑,关着卧室门悄悄地沟通的,确保娃不会听到:
1. 今早娃醒晚了是我的责任吗?放凯叔是我的义务吗?当孩子第一句“说好的...”出口,我立刻就很有情绪:“什么说好的,我什么时候跟你说好了?”“凭什么你醒晚了就得找我出气?”显然,我很容易因为“一句话”而陷入烦躁的“情绪”中!
1)“一句话”:通常是抱怨,指责,至少是我认为,我感觉是抱怨!我也承认对方不见得是在抱怨或指责,对方有可能只是不擅长沟通,没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我承认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只是,在事情发生时,我没有办法保持理性和客观,类似这样一句话总是会搅动我的情绪。
小学前我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上小学后被接到妈妈身边,妈妈还带着小我五岁的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地一年回家一两次,妈妈性格内向压抑也急躁。妈妈自己半开玩笑说“你爸爸不在家我不找你出气找谁出气!”妈妈还说她曾经急躁的气的把我的耳朵拧出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必须变得异常的敏感,就像狗一样随时警觉着以防危险来的太过于突然!现在的我,
^_^总是害怕,担心,恐惧意外事件。新闻媒体的各种意外事件总是让我无法直视,每当看到或听到,我感觉到我的心口在疼!我不确定是否跟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关系,但是我很清楚我有这样的恐惧,担忧害怕还伴随着分离的恐惧…
^_^极度敏感,还时刻保持警惕!很累,很消耗!警惕-敏感系统在我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能够认识到,我的敏感-警惕系统让我对于一些不是很恰当的表达失去了客观和理性的回应。那么我要做的,是保持觉察,提醒自己:对方这样说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对方是真的想要指责和抱怨我,还是有别的意思?如果我不足够确定,是否可以去跟对方确认一下呢?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自己去了解对方真正的意思,同时也帮助对方去看到自己表达存在的不足,是一个有利双方的事情!加油,你可以的!
2)“情绪”:我一直在体会着,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被搅动的是怎样的情绪!
^_^委屈:“为什么要怪我?”就妈妈说的因为爸爸不在家,她只能把所有的不愉快发泄到我身上,可是我究竟做了什么你要这样对待我?爸爸不在家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是女孩爸爸就不在家了?即便这样跟我有何关系?我的性别由得我来决定吗?为人父母不要太自我太自私了吧?!果真,我对于指责是没有任何忍耐度的,对于无中生有的事情更加抓狂!这就是创伤吧,创伤性的体验,真的很难修复,幸运的是,我如今能看到这个层面,即便创伤依旧,情绪搅动还是会有,至少现在我知道为何我会感到委屈!好好爱自己吧!以前承载了太多而淹没了自己,如今既然已经看到,就好好去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_^愤怒:委屈过后紧随而来的是愤怒!
^_^自责:委屈和愤怒中还参合着自责,自责似乎是在降低对外的愤怒和攻击性,转而把矛头指向自己,以免自己的对外愤怒和攻击性太过于强烈会导致什么危险!
联想到母婴共生—分离的心理状态:坏妈妈(乳房)带来的坏的体验(婴儿饿了妈妈没有及时哺乳)被婴儿内化成一个坏的客体,此时母婴还处于一体状态,婴儿还不能分清是两个存在;因此一旦有坏的体验再次发生,婴儿就会意图去攻击这个坏的客体;慢慢地婴儿发现,这个坏的客体是妈妈,是跟自己分离的两个人,当婴儿再次攻击妈妈时,开始产生内疚感,同时伴随着分离的恐惧,害怕妈妈被攻击不会再来了…
这样来看,我的心理发展开始从分裂-偏执位置,在往抑郁位置发展!好事呀!
今天啰嗦了好多,此刻,重新解读孩子的言行:孩子起晚了自己有些沮丧,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凯叔只能听一会听不过瘾了,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但是孩子不会表达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沮丧,或者担心承认自己的不对会有什么坏的影响,因此孩子只能把这种不好的让自己焦虑自责的沮丧投射出去...
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做的是: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沮丧,并鼓励孩子表达出来…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孩子的表达会被无条件的接纳和抱持!不然鼓励和帮助都是无效的!
“宝贝,你是不是觉得起晚了有些沮丧?”
“那咱们想想今天怎样可以多听一会?”
“妈妈理解,妈妈答应明天早点叫你好吗?”
解读到此发现,孩子之所以总是会用让我无法接纳的方式表达,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从未被充分的看到和接纳,孩子也处于无力和无法合理充分表达自己的境况之中,能做的,就是在我的觉察和改善中,去看到和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需求:情绪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然后才是现实的需求!
写到最后,感谢自己的自我刨析,感谢自己的看到,也感谢自己的努力!你努力的样子,最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