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一种超前的精神,他的那种天赋是在那个年代里难得可贵的,所以他出现在我们眼前,无数的可能不及韩寒但是有那种精神的人在改变这个社会,这正是是很多社会机能自我完善的动力。
韩寒在穿着棉袄洗澡中这样写道:“现在的教材编得实在太那个,就拿我比较熟悉的语文英语来说,乍一看语文书还以为我民族还在遭人侵略,动辄要团结起来消灭异国军队,这种要放在历史书里面。而真正有艺术欣赏性的梁实秋钱钟书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从来见不到,不能因为鲁迅骂过梁实秋就不要他的文章吧?不能因为钱钟书的名字不见于一些名人录文学史而否认他的价值吧?不能因为余光中是台湾人就划清界限吧?”韩寒写这篇文章是在2000年之前,而之后中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人教版,苏教版等各种版本的变革,理念越来越把重心落在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整体呈现越来越包容开放。语言魅力强的,文学气息浓厚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先进。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战乱带来给中国的惶恐和不安影响了民族文化,体现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上,但多年以后这种影响就已经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中,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像是一杯水,很多东西放进去就融化成为它的一部分,而韩寒这一类的人就是搅动杯子促进液体融合的汤匙。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不同的是,它呈现的包容性可能用海洋来表达更为贴切,而搅动这一切的人从不会缺少,所以我希望,当这一类人勇敢发声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去理解他们。当他们不再犀利,不再批判,那是可能是他们认为他们批判的东西已经改变,你也无需长叹人的改变,当你去质疑他们的时候,你扪心自问,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去质疑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有所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断的适应社会,好的坏的照单全收,逆来顺受。而他们是来改变这个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