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日无聊,一早应朋友的邀约,驱车去县城,看了《银河补习班》
没看之前,也看了大概的评分,在支付宝的淘票票9.0分也算不错的电影了。
看完也没有太多的感慨,只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爱与教育之间的一个传统的教育片,整部电影主要是围绕一个从小就被认为缺根弦孩子的学习教育,以及父亲曲折的命运中两个主线去述说,最后孩子在父亲的耐心引导跟教育下,成为了航天员,而父亲当年不公平的命运也最终水落石出的故事。
这里面,涉及了教育最终的真谛是什么?是培养会学习的孩子?还是培养会思考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又应该是怎样的?父母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
很多看了电影的人都很感动,为什么感动?
因为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都是被认为是那个缺根弦的孩子,那些不被认可,永远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从小父母也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而造成很多孩子从小的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这种现象可能在六七十年代的父母身上最为明显,因为那个那年代长大的父母普遍缺少优质的教育以及持续的学习,年过半百,在生活的磕磕碰碰中,明白受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一味地寄予孩子过多的期待。
可是,父母的期待太多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很多孩子有各种逆反心理。一般孩子到一定懂事的年纪后,如果一直按照父母的期待循规蹈矩,那这个孩子大概率下都是内向的,不敢也不懂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以至于,很多孩子在成年后容易迷失自我。
这可能是六七十年代非知识型父母的教育弊端,现在的八零后,基本也是为人父母了,我看到很多八零后就会观念就会比较新,也可能跟现在社会的信息开放有关,一部分比较上进的八零后父母都意识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成为孩子的榜样。
这部影片,很多人都说传递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社会教育问题,就是,上学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还要学会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2)
影片中的父亲马皓文,用陪伴,爱,肯定去引导一个孩子去认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且以身作则,在自己遭遇不公出狱被以往的看不起的的一个小建筑包头嘲讽时,依然用自己的知识跟专业去让对方佩服,也成为了少年马飞的偶像。就像影片中,少年马飞写的激励自己的字条,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之所以说这部片子有点理想化,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真实的个体,生活中有各种磕磕绊绊,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性格跟脾气,要一致向影片中的超级爸爸马皓文那样做到极致,就很难。不过,这个片子如此大受欢饮,也说明这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那理念有了,剩下的就是实践出真知灼见啦。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社会考验,现实跟理想间的考量,都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走在正道上。希望每个面临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人,都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
3)
看了这部片子,我自己有个最大的感悟就是,有爱有肯定赞美的家庭太好啦。如果我从小不是父母各种打压式教育的话,而是马皓文有爱又有趣的教育方式的话,估计我现在也不知道在祖国哪个角落了。毕竟俺小时候学习可是村里的第一名,哈哈,也就村里。。。
最近回老家,跟老爸相处,我发现他们一个很致命的一点,就是不敢说自己家的好,只敢说坏的,我一直不明白这种心理是怎么来的,后来想想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做人要谦虚这个心理作用在作怪,殊不知,此谦虚非彼谦虚啊。
从小我都很听话勤奋收拾家里,可也因为太听话,我反而是他们关注点最好的那个孩子,最近回家,我就用上了小孩子撒泼的方式,他们说啥我都不管,不想做就是不做,觉得应该他们做的我就叫他们去处理,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闷声做老好人啥事都干完。
对于我这样的态度转变,起除老爸很生气,觉得我越来越懒了。所以总是咆哮生气,如果是以前,我也会很难过,觉得他们误解了自己,现在我不会。冷静地看他咆哮,过后他自己去处理了,当然,少不了一面唠叨我。
很简单的一个生活例子,买菜。每天都要买菜才有新鲜的菜吃,老妈不在家,老爸懒啊,所以不知道买啥。我只好每次都献计,今天买青菜猪肉胡萝卜,明天买鸡蛋西红柿鸡肉,,,,每次我都被骂,你说买这个就有了吗?人家不一定卖的。那就看到啥买啥嘛。又被骂。。。。
几次下来,吃了几天我吩咐的,就不骂人了,吃饭时我也耐心地说,你看,大家都一样,每天买菜也是不知道买啥,但是又不能不吃,所以啊,那就挨个来呗。问题来了总有个解决方法,只要愿意去动,愿意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情绪化的方式处理。
这几天又积极地给他买了之前惦记好久断货的胃药,所以老爸最近配合可好,基本都主动干活,主动做我的榜样了。
生活已然不容易,希望我们都在彼此的不完美中,学会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从而相守和睦,一生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