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段执勤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这人年龄二十来岁,满脚泥巴,裤子上也布满灰尘,背着个革命战争年代的黄书包,时不时把包里的硬币抖得哗啦啦响。
他坐在站台的台阶上,自言自语地说着话。我仔细听,好像在说:我这钱够不够买火车票的,我要去某某地方转转之类。没人理他,他时不时转头看看站台上的行人,或者把包里的纸币拿出来数数。五块的,十块的,二十的,都有。我猜那二十的,肯定是他拿零钱换的,不然谁会给他二十呢!一沓纸币叠的整整齐齐,他熟练地数了好几遍,我站在后边大概数了下,有两百左右。我猜这可能是他全部家当,随身带着的。
忽然,他迅速站起来,大步朝马路对面跑去,跑几步还不忘回头说一句:我去问那两个小伙子要二十块钱。
怎么会,我不信他要得到。
马路对面两个年轻人,染着黄头发,拉着个行李箱,急匆匆地走着。这个点应该是有一班去合肥的火车。他跑到两人面前,伸手要钱,两人不理他,绕开他打算继续走,他扑通一下跪在两人前面,挡住去路,不停地磕头。两人停下来,显些有点被吓到了,不知所措。他看两人没有掏钱,开始抽自己的嘴巴,乒乒乓乓,隔着马路似乎都听得清楚。两人被整蒙圈了,胡乱地在口袋里摸着。
他回来了,手里捏着一张十元的,在我们面前认真地摊开,又不紧不慢地夹在他之前数好的一沓钱里面。他成功了。
我诧异极了。
他目标明确,手段狠毒,出手短平快。这显然是经验丰富的乞丐。我站在站台半天之久,他都没有伸手问我要钱,可见在他那里,我并不是他的目标人群。仔细观察发现,他专挑男人,年轻人,情侣要钱。选择地点都是人流量大,人群行色匆匆的地方。身边的人说,他经常在汽车站、火车站、马路站台等地流转。有时节假日坐火车到周边城市,本地的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都认识他,不理他,也不恼他。他并不对所有人都下跪自抽,大多数人他是要点小钱,磕头自抽那是想挣点大钱。平时每天有一两百,日子好的时候每天能要五六百元。
他和那些老弱病残的乞丐不同,他不靠博取同情,不靠装聋卖傻欺骗,他利用的是人的好面子心理。试想,如果你正在优雅地跟朋友聊天,朋友是你重要的客户,他扑通跪你面前,让你帮助他十块钱,你会说,没有,滚吗?就算你说了要报警,他还不走,还在那自抽嘴巴,你身边慢慢聚了些围观群众,你能在群众的看热闹压力下撑几分钟,你敢让你的客户或朋友也处在围观中,忍受众人的目光吗?
如果,你正着急忙慌地赶路,你会慢慢和他纠缠,浪费你的时间和他斗智斗勇吗?
如果,你正约了个女孩,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有人伸手问你要钱,你会说没有,滚吗?你确定到时候赶走的是那个乞丐,不是你费尽心思追了好久的女孩?
我们都有被关注恐惧症。在公众场合,如果能用一块两块钱把这些无聊的纠缠打发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么做。
社会在发展,信息多元化,乞丐已经不再仅仅是弱者的代名词。乞丐中老弱病残者依然很多,但也有职业乞丐。
之前上市场营销课时有一个经典案例,说一个乞丐每月稳定收入过万,会利用swot分析法,把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透彻,计算时间成本,分析目标客户、潜在客户心理,把社会的弱者改写成自己不卑不亢的职业,用知识挽留了自己的尊严。这种人,做别的行业,也依然能做好。
道理都是相似的。能够抛开面子,主动出击,更新知识,权衡利弊,分析投入与产出,再高级的职场上也不过如此。
我们不赞同乞丐的那些为了要钱而让人生厌的手段,但乞丐的生存之道仍有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和职场能力,并不比乞丐强多少。
执勤结束的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句,刚才那乞丐,要来的钱一分都不花,全部拿回家给他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