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探讨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就医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是由谁主导那些关键的决定,是患者,还是医生?

听到这个问题,你可能不免发笑,这还用说吗?那肯定是患者啊,毕竟病没长在医生身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医院里最常见的情况是,医生告诉患者应该做什么,然后患者就同意做什么。可见,这个事并没有我们想得那样简单直接,甚至是医患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

两千多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给疾病的诊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医生和患者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生命的关键决定》这本书中,作者从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视角出发,以平和又有点幽默的语气娓娓道来,用大量详实的案例,生动勾画了不同历史时期医生和患者在医疗决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系统地对医疗决策权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梳理。可以说,这本书的诞生是有革命意义的,而且对于我们看待中国现在的医患关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作者叫彼得·于贝尔,他现在是美国名校杜克大学的讲席教授,也是一个非常跨界的人才。他既是一位职业医生,也是一个行为科学家,既是一位医学伦理学家,也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与调查员。他喜欢研究人性中复杂的多面性,喜欢探讨各种困难的医学伦理问题。《生命的关键决定》出版于2012年,是他十余年研究医疗决策理论最重要的成果。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于贝尔对医患关系这个伦理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展现了他极高的人文情怀。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于贝尔把医患关系的演化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患者没有做决定的权利,也就是说患者无权;第二个阶段是患者开始被赋予做决定的权利,也就是所谓的患者赋权的兴起;第三个阶段是赋权革命的失败;第四个阶段,也是作者认为现在应该逐渐实现的阶段,就是患者从被赋权者变成医生的合作伙伴。我们这期音频就为你逐一解读这四个阶段。

第一部分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患者无权。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医学伦理界最著名的文本《希波克拉底誓言》诞生。这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向医学界发出的道德倡仪书,也是所有西医从业人员都要遵循的职业道德圣典。直到今天,《希波克拉底誓言》仍被铭刻在很多医学院的墙壁上,国外医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通常是面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

希波克拉底在誓言中勉励医生,“我愿意竭尽一己之力和判断去治疗患者”;而在其他的著作中,希波克拉底也教导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应该“沉着应对,护理患者时,应该尽可能地隐瞒病情。必须给予指示时,应该采取快乐平静的态度,让他的注意力远离接受治疗的事实;时而给予断然严厉的指正,时而提供温柔的慰藉,但是不要透露患者未来或现在的病情。”所以我们看,在那个时代,医生相信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告知患者病情细节,更不是让患者参与医疗决定,而是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当然,在那个没有抗生素,也没办法做化验、挂吊瓶的年代,与其说医生在治疗患者,倒不如说他们在观察和安慰患者,并尽可能用抚慰的言语和巫术、草药等极其有限的处理让患者少受点苦。现代医学伦理学家用“善行”来形容这种古老的医学实践准则。

1915年,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还创办了结核病大学的特鲁多医生去世,他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现在也成了每个医学生和每个医学从业人员都耳熟能详的名言。安慰,是特鲁多医生以及他之前时代的医生做的最多的事情,甚至直到今天,医生都依然在某些方面延续着这一道德准则。比如医生跟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只会说他长了个东西,而不说具体的癌症种类和进展阶段。医生们不想给患者太过明确的答案,一方面是担心残忍的事实对患者来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怕病情的发展与预期不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位于美国的世界顶级医学中心梅奥诊所就曾经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肿瘤患者非要逼医生给出详情,这位医师也是个直脾气,就真的直接告诉他“你活不过六个月”,得到这个令人绝望的答案之后,这位患者愤怒地转投另一家医院进行治疗,结果治疗效果居然出奇的好,六个月之后他不但活得好好的,肿瘤也变小了,于是,这位患者怒气冲冲去给梅奥诊所那位肿瘤医师留言,“你这个混账东西,我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位患者都会在同一时间给这个医师寄同样的留言。

让我们再回到希波克拉底的时代。那时候的医生认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这让他们有能力独自替患者做出最好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注射某种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医生就会给患者注射这种药物;如果一名患者垂死时的唯一幸福是对病情无知,医生就会把他蒙在鼓里。但不管怎么处理,都是医生独自决定,患者既没有知情权,也没有决定权,他们只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把一切交付给医生全权处理。

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在此之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科学为基础的医疗被发挥到了极致。大部分感染性疾病都能被治愈,一种疾病也往往有好几种治疗方式可以选择,医生也从类似宗教人物的安慰者变成了能起死回生的拯救者。但他们可能是习惯了一直以来作为权威的一言九鼎,也可能是出于好心,认为没必要吓唬患者,大多数医生依然保留了旧有医生沉默的特质。而那时的患者也几乎都选择当一名好患者,不多问,不吵闹,即便接受治疗之后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严重后果都是如此。

1975年,美国总统夫人贝蒂·福特身上发现了乳腺癌,她的私人医生富尔蒂直接依照自己的判断,对她进行了包括一侧乳房、同侧腋窝淋巴结、同侧乳房下方胸大肌、胸小肌甚至附近骨头在内的乳腺癌根治术。在那之前,这种手术一直都是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基本方法。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如果那时候大家都这么做的话,富尔蒂医生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但如果我告诉你,富尔蒂医生当时已经知道国家癌症研究中心马上就会宣布一个消息,宣告这种手术中切除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肋骨都是多余的呢?额外切除那么多组织、造成那么大伤害,却可能根本没什么用,难道富尔蒂医生不该把这些告诉总统夫妇,并让他们一起来决定切不切这些组织吗?放到今天,富尔蒂医生的专断很可能把他送上法庭,但是在当时,即便是权倾朝野的总统和总统夫人,都没对他的决断提出任何质疑。而就富尔蒂医生本人来讲,他是依照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这个极具伤害性的手术,是为患者好而行的善,换成是自己的老婆或母亲,他也会这么做。

这就是我们解读的第一部分。在漫长的医学史中,患者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其实都毫无权利可言,医生秉持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教诲,按照自己的独力判断治疗病人。这种传统在医疗界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便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医生把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当作锦上添花的事,没有严肃看待。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阶段,患者赋权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的权威开始到处受到挑战。民权主义者证明平民百姓可以掌握政治权力,和平主义者提醒政府枪杆子阻止不了民意,而患者赋权革命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这里说的“赋权”,是“赋予权利”的意思,也就是说患者要求医生赋予自己医疗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决策权,而赋权革命,就是患者为获得这些权利和医生进行的斗争。

在这次医学革命中发挥转折性作用的,是一对美国夫妇为移去女儿的呼吸机所做的抗争。1975年,昆兰夫妇的女儿卡伦在饮酒和服用安眠药后陷入了昏迷,送到医院后脑部已经因为长时间缺氧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害。也就是说,她不可能醒过来了。昆兰夫妇经过艰难的思考决定移除女儿的呼吸机,让她有尊严地离去,但他们的要求遭到了主治医生莫尔斯的反对,他坚持拒绝撤除卡伦的呼吸机。于是,昆兰夫妇将莫尔斯医生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这是第一次有患者家属因为和医生意见不同,公开为争取决定权进行抗争。昆兰一案受到了美国媒体和民众的极大关注,当时甚至有摄影师愿意出10万美元拍一张卡伦在病床上的照片,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有多么大的新闻价值。昆兰夫妇的反抗让人们开始觉醒,大家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才应该是医院里最终拍板的那个人。而在此之后,医生一次一次被告上法庭,患者和家属的势力不断扩大,被动接受医生推荐的医疗措施不再是患者的唯一选择,患者赋权革命逐渐兴起。

赋权运动的背后,是法律和哲学这两项很看重逻辑的专业。正因为如此,伴随赋权运动出现的新的医患模式,也开始强调冷冰冰的逻辑,而不再是情感上的安慰和温情。在昆兰这个案子之后的十多年里,随着患者赋权的不断深入,医生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他们不再对患者隐瞒病情,并尽可能将各种医疗选项向患者和盘托出,在治疗中即使碰到芝麻大的小事都要让患者签字,知情同意书满天飞。到了20年代80年代后期,就几乎已经没有美国医生再向患者隐瞒病情或替患者做决定了,患者问“我该怎么办”的时候,医生的标准答案是“我没法替你做决定”。

这就是第二个要点。20世纪70年代,患者从一手包办的医生手中夺回了似乎本该属于自己的决定权,从此,一种和传统医患关系完全相反的模式出现了,医生开始把治疗过程中的大事小情都移交给患者独自决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患者似乎在和医生的角逐中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三部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部分内容,赋权革命的失败。

赋权革命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分出个输赢,而是要为患者做出最好的医疗决定,那么,真的就像某些改革者和医生认为的那样,只要给患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他们就能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做出正确决定的过程中,患者要面对很多障碍。

患者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

医生总是充满善意又逻辑清晰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却经常忘了从自己嘴里冒出来的一连串专业词汇并不会出现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忘了他们自己当医学生的时候,也常被这些读起来都很别扭的专业术语搞得晕头转向。而患者一方,虽然通常会集中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想听懂医生说什么,但大多最后也只能落个听天书的结果,一脸茫然。

但是我个人在从事医生工作中发现有意思的是,患者又有点喜欢满嘴医学词汇的医生,就像他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年纪大的、头衔高的、写字如狂草的医生一样,他们觉得那样的医生似乎更专业。举个例子,医生说你得了“直肠末端静脉曲张”, 听起来是不是比说你得了“痔疮”更让人肃然起敬呢?说白话的医生好像不够专业和高明,听不懂的感觉也让患者更有信心,而医生难免也会有迎合这些不理性患者喜好的可能性。

第二个障碍是,患者经常对医生的言语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听懂了。

举个例子,医生对患者说:我们在你的结肠里找到一个息肉,最终的检查结果显示,你这个息肉是腺瘤,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听完这一连串令人胆战心惊的医学名词之后,内心已经临近崩溃。息肉也就罢了,还腺瘤!瘤变!每个词都像石头一样重重砸在心上,他默默告诉自己“完了,我得了肠癌”,直到医生告诉他这只不过是一种很常见的良性肿瘤,切掉就没事了。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竭尽全力向患者解释,但最终并不知道患者真正听懂了多少。他们以为患者好像都听懂了,因为患者一直在点头,但实际上,患者从门诊出来,向别人讲述医生对自己的诊断时,经常会传达错误的信息,而且他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误解,一再信誓旦旦表示确实如此,医生就是这么说的。这种误解当然会影响患者的决策,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阻碍患者恰当选择的第三个原因,是情绪的影响。

患者在听到自己病情的那一刻,尤其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会处于震惊当中。因为受到坏消息的冲击,恐惧、焦虑、不安、怀疑等一系列令人无法平静的情感会迅速填满患者的大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没法专心听医生说话的,更别提让他们做什么恰当的选择了。而医生却可能根本照顾不到病人这种情绪变化,或者说,即便想缓解患者的情绪,医生也不知如何处理,他们只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继续把病情解释下去。

当然,这也不能全都怪医生。当代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他们在医学院里很少接触到肢体语言和决策心理学一类的社会科学训练,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之类的课程也最多被算做选修课。而在本书的作者看来,医生需要医学科学之外的智慧,医生不管是想避免医疗纠纷,还是得到患者的爱戴,最好的方法都是去学习人文科学。

前面讲的三个方面,影响的实际都是患者对病情的理解,那么我们再退一步,如果患者调整好了情绪,真正明白了医生的意思,就能为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吗?其实也不尽然。

人们在面对医疗选择的时候,通常会自行脑补那些不熟悉且令人不安的状况,比如淋巴结清扫以后的肢体水肿,化疗引起的脱发呕吐,结肠切除以后肚子上要保留的造瘘口,等等,因为总想着这些负面信息,患者做选择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想要避开这些选项。也就是说,对未知的恐惧很可能让人做出错误的选择。

另外,医生的建议对患者的决策影响也很大。由于自身专业的原因,医生在提供建议时其实很难做到完全中立,而他们不经意间表露出的倾向会被患者感受到,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一名泌尿外科医师对他的患者说:你可以选择去肿瘤科通过放疗治疗,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联系放疗科非常有名的一个医生,但我本人更熟悉外科切除的方法,下面我就来跟你具体讲一下手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是否会更倾向于选择外科手术呢?我再举个例子,一位得了早期胃癌的患者,如果他就诊的是消化内科,医生很可能会建议他在胃镜下仅仅把那块癌变的胃粘膜剥下来,而如果他就诊的是胃肠外科,医生很可能就会建议他把大半个胃切掉了,这是医生自身经验带来的偏见。另外,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些医生在给患者提出建议的时候,存在某些金钱利益的驱动,这种情况下患者如果没去同时征求其他医生建议的话,也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看到,赋权革命的胜利从法庭传递到诊疗现场以后,患者在作出正确决定的过程中面临着三种障碍,最终使得这场革命并没有显现出大家都在热切期待的理想效果。换句话说,患者只是徒有其表地拥有了做决定的权利,却没能做出比之前更好的决定。毕竟,他们的权利行使起来有太多的阻碍了,这其中包括患者听不懂医学术语,患者误解医生,患者受自身情绪影响无法理性思考,以及医生的医疗倾向性会影响患者的选择,等等。

第四部分

赋权革命的失败让大家意识到,医生不该只把各种信息提供给患者,就让他们独自踏上和病魔抗争的道路,医生和患者本来就该是并肩作战的合作关系,只有合作才能帮助患者作出相对更加正确的选择。这也最终回到了赋权革命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第四个阶段,从赋权者和被赋权者变成合作伙伴。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生,医疗工作者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决策辅助工具。决策辅助工具包括整理后的医师手册、就医宣传册、疾病相关的影音资料等。通过决策辅助工具,患者可以获得有关自己医疗决策的大量细节,了解哪种药有什么副作用,哪种副作用发生的百分比有多少,某种手术有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之前做过这种手术的患者感受怎样,术后复发的概率有多高,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疾病是不是会迅速进展,等等。通过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比较,患者能更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最终在医疗决策中真正加入自己的意愿。

说到决策辅助工具,我们不得不来介绍一位与决策辅助工具密不可分的关键人物,杰克·温伯格。20世纪60年代晚期,他和同事展开了一项调查,目的是调查不同医院采用的治疗方式是否有差异。他们发现,一个地区只有7%的儿童做了扁桃体切除术,而另一个地区做过扁桃体切除术的儿童竟然有70%,而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温伯格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不同医生对医疗处理有不同的标准,医生的决策存在巨大的差异。他这一发现当然遭到了同行的一致抨击,医学杂志也一直拒绝发表他的研究论文。直到1973年,他的论文才发表在顶级非医学期刊《科学》上,并成为后来医疗政策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之一。为了解决医生决策差异的问题,温伯格想出了决策辅助工具的点子,帮助患者了解各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而让患者真正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到医疗决策中去。

决策辅助工具虽然可以让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却很少教导患者如何真正参与决策。对于患者来说,了解了足够多与自身病情相关的信息以后,还要在决策过程中更加主动。比如,把自己对病情的理解转化成医生能听懂的语言,确认医生明白了自己的立场,跟医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等等。实际上,现在大部分患者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想选择医生推荐的那种治疗方案,但又不敢违背医生的意见。患者多少觉得,自己但凡发出点什么不同的声音,就是在怀疑和挑战医生的权威,就会引起医生的不快,就会影响医生给自己治疗的认真程度和效果。对此,我们给患者的建议是,在涉及重大医疗决策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在医生面前表态,你需要回去多问问医生、家人、朋友和病友的意见,并在和他们充分交流讨论过各种治疗手段的利弊之后,再做出最终的决定。

说完了患者,我们接下来再说说医生。一直以来,医生本身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神秘感都让他们自带光环和气场,这让他们似乎习惯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患者。另一方面讲,医生的工作通常都非常繁重,所以我们能看到焦头烂额的医生会对患者喋喋不休的追问表露出毫不掩饰的厌烦,他们甚至会烦躁地打断患者的提问。但是,医生向患者提供自己的建议并向患者耐心的解释,本就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

患者赋权运动的失败提醒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该从专业人员和旁观者的角度为患者提供建议,因为这些建议不但能帮患者卸下独自做决定的压力,还有利于为患者做出更加客观、有利的决定,但同时,医生也要尽量避免用自己的逻辑推演患者的价值观。比如,同样是子宫肌瘤,如果患者是三十岁的女性,妇科大夫会觉得理应帮患者把肌瘤一个个挖出来而保留子宫;但如果患者是五十岁的女性,妇科大夫很可能就会觉得应该直接把子宫整个切掉。医生需要尽量避免这样先入为主地直接提出建议,而应该首先客观询问每位患者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感受。此外,医生提供建议时采用的方式也会不知不觉改变患者对各项利弊的看法,所以医生提供建议时必须态度谦逊,要防止自己像满嘴“我是为了你好”的家长一样,在父权作风下提出建议,让患者最终选择了他们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最后,为了做出更好的医疗决策,医生还要提高自身诊疗的规范性。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传统经验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和极大的差异性,不同医生对同一种疾病的决策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幸运的是,“循证医学”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循证医学,顾名思义,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临床流行病专家、统计学家和社会医学家共同协作,从浩如烟海的大数据中收集、分析、评价最佳的研究成果,并最终制定出一大批针对常见重大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这些临床实践指南能够训练医生规范化、系统化的诊疗思维,并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最恰当的治疗决定。

这就是我们解读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本书作者于贝尔教授认为应该逐渐实现的、比较理想的一种医疗决策模式:医患合作。但是不得不说,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作者预期中的这种医疗决策模式想要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且不说仅仅医患双方的改变能否构成改善医疗决策的充分条件,单单对医疗决定“最有利”这三个字的判定,不同群体可能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作者预想中这种美好的医患合作决策模式似乎带有一丝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即便如此,它仍是医患双方未来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有家很有名的网络公司叫 37signals ,有人问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贾森•弗里德,说如果你面试了几个候选人,他们都非常不错,但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入职,你会选哪个呢?弗里德的答案是“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因为不管是推销员还是程序员,他们的写作技巧会让他们比别人更出色。”在现代社会,如果说每个人一定要有一门生存手艺的话,那么写作这门手艺,绝对是一个通用技能。它可以算是职场中的一个加分项。包括写报表、写总结、写演讲稿、写求职信等等,都需要用到它。

写作能力这么重要,但是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提笔就能写的人却不多。绝大部分人一提起写作就头疼,一是不知道写啥,二是不知道咋写。说到底啊,还是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这本《完全写作指南》就是把看起来高大上的写作模型化、工具化,说白了就是为你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写作套路。

这本书的作者叫劳拉•布朗,拥有30年的写作辅导经验,她曾经跟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开设了一系列商务写作课程,还曾经在哥大开设文学写作课。有人评价她的这本《完全写作指南》就和字典、辞典一样,不管你想写什么,都可以到这本书里查到套路。因为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里面有二百多个写作模板,可以即学即用。

也许你会不屑一顾,觉得写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应该功利化、套路化。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商业领域,每个人的注意力是稀缺的,你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别人知道你的意思,达成目标。写作跟电影一样,切忌端着架子,故弄玄虚,一个人自导自演。你写出来的东西,要让读者看得清楚和明白,这比什么都重要。

劳拉·布朗的这本《完全写作指南》,把写作这件事从云端拉到了地上,变成了一套模式化的写作工具,对职场人士尤其有用。作者提炼出来一个写作流程,那就是“确定写作目标、深度了解读者、展开头脑风暴、列提纲打初稿、检查修改”,她用这样简单的五个步骤,把人见人怕的写作变成了谁都可以尝试的小程序。

第二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写作的第一个步骤:确定写作目标。任何写作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一条短信,也承载着你的某个意图。所以写作首先要搞清楚你的目标。

你可能会问了,确定写作目标这不是太容易的事了吗,但有些时候,搞清楚你的写作目标比看上去更复杂。比如说,你打算申请一份工作,那么除了简历以外,一封求职信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问你,写求职信的目标是什么呢?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当然是要找到工作啊!但是,求职信能帮你找到工作吗?很显然并不能,这封信只是找工作这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你的简历、你的推荐人、你在面试时的表现,都会决定你能不能被录取。那么这样一来,求职信的写作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说了,其实,写求职信的真正目的,是促使读者仔细翻看你的简历。要知道,每个HR每天都会收到一大摞简历,每份他们也只会看个几秒钟,这是很现实的。那你的求职信里面,就应该多写一点儿能真正激起对方好奇心的东西,从而吸引他再去看看你的简历,而不是直接把它扔进废纸篓或者拽到垃圾邮件里。

举个例子,小林打算应聘企业家中心的行政协调员这一工作,她给自己写的一封推荐信是这么说的:

“敬启者:我叫小林,写这封信是想申请企业家中心的行政协调员工作。我认为自己非常适合这个职位。

在简历中我也提到了,我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我曾在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做过6年的项目协调员,主要负责撰写和编辑商务类案例。我还做过几年兼职编辑和写手,客户中有多名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我还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办公室担任助理主管,主要负责活动策划、项目建设、募集资金和日常行政管理。

行政协调员的工作很适合我。我家在经营几家零售店,其中包括几家高端服装店,因此我希望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兼职工作,这样我也能有时间投入到家族事业当中。我的家族也在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能在中心工作也会对我很有帮助。

感谢您的时间和耐心,如需要我愿意参加面试。

小林。”

我们来看看这封求职信犯了哪些错误。首先,没有必要在开头写你的名字。读者可以在署名处看到你的名字,所以最好不要以“我叫某某”来开头,因为HR不在意你的名字,他们急于了解你的条件是否合适。第二,主体段落完全是对简历的复制粘贴,求职信里应该给读者点出重点,而不是简单重复,而且篇幅不要过长。第三,小林主要在讲自己的家族事业,问题是HR不会关心你家开了哪些零售店,对方想知道的是你究竟是不是真的想待在这里。

我们把小林的求职信稍作改动,变成下面这些内容。再来听听看:

“主管:您好!我要申请的是企业家中心的行政协调员岗位,感谢您考虑我的申请。我认为自己非常适合这个岗位。”开头去掉了多余的自我介绍,更清爽。

“可能您已经看过了我的简历,我曾负责撰写和编辑商务类案例,与多名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一同工作过,同时也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有过相关的行政管理经验。”在这里小林指出了简历中的重点,就是有跟这项工作匹配的经验和技能,这段是为了说明自己很适合这份工作,同时引起对方兴趣,言外之意是您想了解更多,就去看看我的简历吧!

我们接着看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小林是这样说的“我很需要这份工作,也非常感兴趣。为了给家里的零售生意帮忙,我需要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兼职工作。我也希望能帮助中心取得成绩。”这一段再次表达了对这份兼职的兴趣,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不会做一段时间就走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中心尽一份力的诚意。

“感谢您的时间和耐心。希望能与您面见商谈。

小林。”

你看,这样修改之后,更容易达到写求职信的真正目的,就是引起HR的兴趣,促使HR仔细翻看你的简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确定写作目标。努力思考你的写作目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起点,它会帮你搞清楚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目标清楚了,你的文章会更吸引人,你的读者也会更加轻松。

第二部分

下面,咱们接着说写作的第二个步骤:深入了解读者。如果我问你,写作的本质是啥?你可能会说,是把你的思想变成文字,或者表明心意。作者说了,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沟通,就是好好说话。因为除了日记以外,所有的东西写出来都是要给人看的。既然是沟通和交流,你就必须了解读者、尊重读者。那写作时,你就要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多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你会有什么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写作目标。

举个例子,你可能知道解聘员工是件很困难的事儿,一封妥当的解聘书能适当缓解对当事人的冲击,也能保护公司的权益。解聘书里面一般都要说一说解聘原因,怎么说才让对方心服口服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小雪的公司要解聘一位员工,小雪给出的解聘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之所以与你解除聘用关系是因为你一直迟到,工作表现不佳。我们警告了很多次,但你依然长期迟到。此外你的工作绩效也很差,多次拖延,还需要其他同事帮你善后。由于你拒绝学习操作软件,把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都拉低了,blabla。”

不管是谁,拿到这样一封解聘书,是不是都会感到很难堪?人都要离职了,这时再历数别人的缺点,难免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落井下石。另外,你什么时候警告过对方?又是关于什么的警告?如果小雪没有提供谈话记录,对方完全可以对此进行质疑。所以,解聘书尽量不要声讨员工犯下的所有错误,给出的解聘理由,也一定要简洁。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其实这位员工被解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长期迟到,其他的原因都不典型,那么解聘原因就只需要抓住迟到这一个重点来说,并且一定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问题。我们再来看修改之后的内容,正文是这样的:

“我们在会上沟通过了,之所以与你解除聘用关系是因为你长期迟到。我们曾在今年1月13日和3月23日向你做出书面警告。在6月6日的绩效考核中我也曾警告过你,如再次迟到将导致解聘。但之后你又几次迟到,6月12日和19日的迟到时间超过了一小时。”

你看,小雪虽然只说了一个解聘原因,但她详细地列出了相关记录,铁证如山,让对方清楚自己被炒的根源,还挑不出公司的毛病,这样对方就更容易心平气和接受被解聘的现实,也不至于闹出什么纠纷。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二个步骤:深入了解读者。写作的本质就是沟通,是好好说话。写作时,你要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多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你会有什么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写作目标,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看法或主张。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展开头脑风暴。

第三部分

写作容易出现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干干巴巴像挤牙膏,要么是洋洋洒洒刹不住闸。要想做到瘦而不枯肥而不腻,你需要用头脑风暴来锁定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头脑风暴咱们多少都接触过,那写作时进行头脑风暴能派上什么用场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在写作时头脑风暴是如何进行的。比如你要为公司新开发的软件产品做一个PPT演讲稿,在进行头脑风暴之后,你列出了一张演讲稿的内容清单:

如果你买我们的软件,工作效率就能提高;

它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

我们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能量身定做;

我们的产品操作简便;

我们的产品更实惠;

这款软件操作简单易上手;

你的很多同行都在使用这款软件;

目前新版本正在研发中。

当你把所有想到的点子都列出来以后,要对它们进行整合。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点子都跟这次演讲有关,比如你没必要告诉听众新版本正在研发;还有一些点子是重复的,比如说操作简单出现了两次;有一些条目呢,又比较含糊,比如说,这款软件更实惠,那它具体是怎么帮用户省钱的?为什么它能让用户提高效率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重新加工头脑风暴点子的过程,需要借助之前我们讲过的两个步骤来帮你完成,就是明确目标和了解读者。拿刚才这份新产品介绍来说,你的目标就是说服客户购买新软件,那么有哪些信息能帮你达到这个目的呢?记住,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他们对一款软件产品有哪些期待呢?哪些信息会是他们感兴趣的呢?想清楚这些问题,能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对头脑风暴之后信息的筛选。最终,我们可以保留下面这些信息:

我们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能量身定做;

我们的产品操作简便,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的产品比其他同类软件优惠5个点。

你看,这样一来,这份讲稿就更简洁,也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刚刚我们说的是信息过多,需要通过头脑风暴来筛选整合,可有时候,我们又会面对信息太少,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情况,别急,头脑风暴也能帮上忙。

情书大概是你所写的最私人化的信件了,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困扰,就是无论自己的感情有多强烈,下笔时都很困难,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满腔的爱意,觉得怎么说都显得假大空,不够真诚。这时头脑风暴就能派上用场了,这可是写情书时一个很有趣的环节。

想一想,有没有一段对你来说十分特别的回忆呢?对方说过的哪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你的心?还记得自己爱上对方的那一个瞬间吗?相遇或者相恋以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最爱对方身上的哪个特征?对方做的哪件事儿让你感受到他是真的关心你?对方出差后你有多想念他呢?

你看,经过一番头脑风暴,你可以挖掘出好多恋爱的细节呢。其实情书并不需要像史诗一样写得多么高大上,只要你是真心的,任何小事都可以写进去。不要怕说傻话,如果你就是喜欢他为你开车门的样子,或者你就是喜欢他一大早站在厨房准备早餐的认真劲儿,那就都如实写下来。当然,如果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最好别写得太热情,不然对方很可能被你吓跑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展开头脑风暴。如果你手头的信息太多,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来进行筛选整合;如果你的信息太少,不知道怎么下笔,进行头脑风暴会帮你打开思路。其实经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只是完成了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什么时候才真正坐下来开始动笔写呢?接下来我们说说写作的第四个步骤:列提纲、写初稿。

其实要组织一篇文章,列提纲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还要取决于文章本身的类型。如果你写的是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那么循序渐进式的提纲就很好用;如果你要描述某件事,那么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那么你可以将理由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出来,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开头,把最让人无法拒绝的原因放在结尾,前后呼应。

举个例子。你策划的一件事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完成,你要向上司说明情况,让他同意你推迟计划。快速列一个提纲,你会怎么列呢?比如:

我们推迟到九月份吧;

推迟后的效果会更好;

餐厅还没有预定;

目前人手不足;

推广还不够到位;

已有两个部门的主管申请延迟;

如果能够推迟,我们还能在新媒体中进行推广。

如果根据这份提纲开始写初稿,你的上司看了之后一定会很不高兴,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预定餐厅?为什么推广还不到位?你说了半天,也没让上司搞清楚推迟议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把这份提纲重新排个序,提纲是这样的:

我们推迟到九月吧;

已经有两个部门的主管申请延迟;

后勤方面还没有准备好;

如果能够推迟,我们还能在新媒体中进行推广。

按照这份新提纲写初稿,你的推迟建议被上司回绝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为你手里掌握着最有说服力的一点:有两个部门的主管要求延迟。另外,把那些不太好说的理由全都归到“后勤问题”当中,然后用一条“利好”的理由收尾:我建议推迟,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好的推广,最终达到更好的效果。

你看,列提纲的过程总共也花不了几分钟,但这几分钟却能够解决大问题,帮你更有条理地完成初稿。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四个步骤:列提纲写初稿。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那么你可以将理由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出来,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开头,把最让人无法拒绝的原因放在结尾,前后呼应。接下来我们说说写作的第五个步骤:检查修改。

写作能暴露你交流的清晰和准确程度,这会直接影响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任何人写出来的初稿都不会是完美的,都需要经过一次甚至好几次的修改才能拿给别人看。经常性的检查和修改能帮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成为一名更好的写作者。所以虽然检查修改是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但其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马云对演讲稿就十分认真,在一次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马云要在会上做一次演讲。就在讲话前,他还对演讲稿进行了至少26处修改,比如文首,他将“尊敬的企业家代表”改成了“各位企业界同行”,这样更显得不卑不亢;原稿中写到“43年前,尼克松访问杭州”,马云特意在“杭州”前面加上了“我的家乡”,流露出浓浓的自豪感。可见,检查修改这个环节是谁也省不了的。

关于检查哪些内容,作者为你列出了一张查询清单,让我们逐条仔细说说。

1.精简。忙碌的读者更喜欢短消息,所以微博取代了博客,干货取代了冗长的网页。当你写完初稿之后,再从头到尾看看能不能将内容进行压缩。可说可不说的话就说明没啥价值,干脆删掉。就算是你真的需要发一封长邮件,也记得利用版面设计把很长的段落打碎,并且把重点内容标记出来。如果对方很忙的话,这样做可以让你的长文章更容易被快速阅读。

2.齐全。有时候,邀请别人吃饭,结果忘了在短信里说时间,只能再一一发信息通知;写了封邮件,说详情请看附件,结果压根没把附件加进去……类似的情况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每一次失误都会让人觉得你不够严谨。为了避免造成这样的影响,记得在写完初稿后检查修改一下,避免忙中出错。

3.礼貌。在写初稿时,如果你正处于愤怒或失望的情绪里,那么你的语气很可能会比平时更粗暴无礼。在按下发送键之前,花几秒钟想一想,自己的话有没有冒犯别人的地方?如果你忘记了礼貌,那就花些时间加上“请”和“谢谢”。见信如面嘛,你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你有没有修养的表现。

还有,商务写作要求使用准确的书面语,而不是大白话儿。比如说,如果你觉得竞争对手的方案不好,那你的报告里面,应该用“不够完善”来代替“糟透了”;如果你在聚会后向后勤部门表示感谢,应该说这次聚会“令人兴奋”而不是“特别酷”;当你回复HR的面试通知时,应该说“很感谢”得到这个机会,而不是觉得这个机会“太棒了”。另外,那些个跟朋友私聊时斗图用的表情包,可千万记得收好,永远不要出现在正式的写作里面。

4.坚决清除错别字。自从电脑和网络出现以后,人们的写作基本上都电子化了,输入法自动联想让写作更方便,也更容易造成失误。比如你好不容易要来女神的联系方式,聊得正High,借机表白,发过去一句“人生难得一只鸡啊!”结果秒被拉黑。其实你想说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事儿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段子,亲身经历那绝对是个悲剧。作者建议我们,无论写什么,你都应该养成校对的习惯,它花的时间很少,却可以避免粗心造成的失误。要知道,正是电子邮件中多到令人发指的拼写错误才构成了写信人的最佳简历。如果你不想因为粗心而犯错,那就请在写完初稿后进行修改。

这就是我们说的最后一步,检查修改。你可以问问自己还能不能更精简?有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包括进来?态度够不够礼貌?用词是否合适?校对过错别字了吗?经常性的检查和修改能帮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成为一名更专业的写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