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小实
最近一直跟着本地读书会在读书,这一期同读的书是《如何系统思考》,作者是时代光华副总裁邱昭良,当然是一位成功人士。
昨天读了序言和第一章,却忍不住吐槽,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是作者的站位有点问题,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我对作者接下去的内容有了成见,少了信任,但我还是会把这本书读完。
吐槽并不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是希望更多的中国作者能够在学习西方文化、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势。
这本书的推荐序中,《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只是孤立地处理某个器官的问题,完全不顾它和整个身体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这说的不就是现在很多西医的治疗方式吗?这种思维方式不正是从西方进口的吗?
我认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就是系统、整体式思维方式。以西医和中医为例,西医非得分科,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科都可以做到很专业,但很多病其实都是模糊地带,分不清楚的,有时看遍了所有的科室还找不到病因,直到病情恶化,才能给个名正言顺的病名,但恐怕已是回天乏力了。真正的中医却非常注重整体和关系,注重治未病,更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所以,哪怕只从中医这一个领域来看,也知道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本来就是系统的,但凡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对系统思考就不会陌生。
中国人向来注重平衡、中庸、整体,可惜的是过去这么多年我们迷失了自己,过分崇拜西方的拆解化、局部化、精确化的思维方式,放弃了原本自己就很擅长的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方式,就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模糊、不够清晰甚至说不清楚等等。
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我们的中医院,居然也学着西医的方式,分出各种科室来,实在是中医之殇。西医当然有它领先的地方,又可以拿来用的地方,但拿来的同时不应该把自己彻底否定,放弃自己应有的立场。
结果是,我们正在跟西方人学拆解、学局部、学精确,还没学得足够好的时候,他们醒悟过来了,觉得还是要系统思考。于是我们又去跟他们学习西方人提出的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的始祖应该在中国,现在的大师却都在西方,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学习他人思维方式的时候,彻底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优势,这实在是可悲的,这难道不应该引起现代研究者、著作者 的重视吗?
到目前为止(序+第一章),作者没有对自身文化中本身就非常有优势的系统思考基因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思考,虽然摘录了不少中国古今名人的名言,甚至也用到了太极图(多么有整体思维的符号!),却完全没有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应该有的位置,没有充分利用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写这个主题的天然优势,只是把他从老外学到的东西照搬到中国而已,多几个中国实践案例而已,这让我觉得遗憾,也对作者对系统思考是否有深刻洞见和独立思考表示怀疑。
如果他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为什么不把我的时间用去看他参考甚至可能是模仿的西方作者写的书籍《系统思考》和《第五项修炼》,而要看他这本书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瑰宝,老外暗戳戳的研究了,再换个高大上的理论框架,反过来教中国人而已。有点像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到国外换个包装和品牌,再进口到中国,中国人就觉得高大上了。
系统思考中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洞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作者却完全不提透过西方作者论系统思考的现象、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上的作用正被重新挖掘的本质。
如果他不是看不到,而是不愿意提,因为担心一提到自己国家的东西,就总觉不够高大上的样子,那这样的不自信比不自知更可怕。
其实我并不反对西方更加流行的局部、精确、拆解式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二者是各有利弊的,并没有清晰的谁对谁错,有时候这个管用,有时候那个管用。
我也很喜欢西方研究者从局部和细节下手,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比如有一本西方作者谈《红楼梦》的书,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提到的创新就让我刮目相看,其独到的见解也征服了我。
西方作者的很多书都给我很多启发,尤其是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和质疑所谓的真理,他们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和持有的创建性见解,所以我会欣赏和学习,但不等于我要放弃自己文化传统中的好东西,不等于我要怀疑自己国家的文化。
要谈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怎么可以绕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哪个西方的古代和现代作者自认其对整体思考的理解比我们的古代圣贤更加深入的呢?
说不定在这方面他们还是孩子,却开起了课堂,转而出口给我们中国人,我们当然需要了解他们怎样重新定义和拆解系统思考这个东东,但不意味着我们要照抄照搬他们的观点,我们得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如获至宝的时候,就没有想一想,这不是自家的东西换个包装转回来了吗?我们还是像过去那样跟着学他的,还是转过头翻翻自家的百宝箱呢?
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就算了,搞研究的人还是要有这个警惕和认知,有国际视野就意味着眼里要有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正是国际视野中不可忽视的亮点。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有文化自信和自知、同时又有时代新思维的好书。同时我也奉劝爱读书的朋友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书也要看揭示本质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书,而不是自己都没有深度理解,充满二手、三手观点的书。
真小实
于2020年4月29日初稿
4月30日修改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