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冠疫情的发生,广大消费主义青年一下子发现了省钱的重要性。无数月光族一个急转弯开启了自己的省钱时代。
但是,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许多小伙伴在过了几个月努力省钱的生活后,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停止买买买,没能攒下多少钱。
钱是怎么花出去的?为什么我们的钱总是存不住?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买买买?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听听专家的意见。
《增值陷阱》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商业及个人理财作家最高荣誉“罗布杰出商业财经新闻奖”得主,这本经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审定,《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共同推荐的经济科普书中从专业角度解答了许多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难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存不下钱?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花光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除了消费主义盛行等等外在原因,对于个人心理账户的认知偏差也是我们总在买买买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心理账户认知偏差是如何骗我们花掉更多钱的
《增值陷阱》告诉我们:人类在生活中既有长期目标或需求,比如积攒退休金。也有短期交易,比如买一首歌或看一场电影。短期交易每次要计算成本,让人费脑又费神,为了应对这项令人生畏的复杂任务,人们将自己的钱划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
于是,我们的资金因为分属不同的账户便受到不同的对待。因为每个账户的意义各不相同,人们对自己养老基金里每一笔钱的动用都会严肃以待,但当某天想喝一杯奶茶,多半想到的,只是自己的享乐津贴。
从科学角度说,将钱归入不同心理账户的能力是有益的,而非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让你有效为实现未来的目标储备资金。许多理财课都会教导大家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就存起一部分,也是利用这种心理账户规律养成大家的存钱习惯。
但是,每个人自控能力存在差异,心理记账也不是每次都有效。
同样是100块钱,同大周末辛辛苦苦挤地铁,跑去公司加一天班挣到的100块钱相比,我们对微信群里抢红包得到的100块钱或大街上捡到的100块钱花起来更加随意。
举个栗子说,小明收到一笔稿费,同事知道了便起哄让他请客,于是500块钱变成一顿火锅,马上就花出去了。聚餐结束后,小明在回家的地铁上刷手机,看到自个儿一直很想要的那款降噪耳机正在搞活动,原价699的耳机只要520,还送一款游戏手柄。一看到这个活动,小明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稿费,如果用这笔稿费买耳机,相当于只花了20块钱就得到耳机。
于是,小明用了三分钟分钟的时间内心自我挣扎了一下,原想着自己新挣到这笔稿费,虽然吃掉了,但是转念一想已经很久没和同事一起聚餐了,于是小明在自己的交际账户里默默减掉500块钱,又在奖金账户里加上500块钱。然后,小明飞速将耳机下单。第二天小明便收到耳机,沉浸在得到新耳机的快乐里。
上面的情景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不过这个故事有个不太美好的结局,因为小明有个记账的习惯,月底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500块钱的稿费,却花出去1000块钱,一向以吝啬著称的小明为此伤感了好多天。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小明在挣到这500块钱的时候默认这是奖励,奖金就花的比较随意,在跟同事吃过饭以后,因为想买那款耳机,又默默的在自己的社交账户把这500块钱挪到自己的社交账户,假设自己的奖金账户里还有500块钱,于是去买了自己一直想买却没舍得买的耳机。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后知后觉的问一句?怎样不犯小明的同款错误,把钱攒下来?方法很简单,只需一步便能搞定。
如果小明一定要攒下这笔钱,那么就在收到以后马上划入自己的存款账户,立刻、马上,不要有一分钟犹豫,随便转入那个宝都可以。这样,这笔钱就默认变成了存款,当小明再想动用这笔钱去吃饭,或者是想买一些东西的话,就会犹豫再三,可能就不会再下单。因为,在当事人心中,如果要花这笔钱,花的便是自己的存款。而人们在花自己的存款或花一笔意外收获的奖金时,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首先是定出大方向,比如你终于决定开始攒钱了,那么储蓄账户的重要程度就应该加重加粗,而休闲账户就应该多削减一些预算。
二、记账--认清个人资金走向的不二法门
下面,就要谈到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怎样能做到少花钱呢?要想找到问题根源,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记账。首先,我们要找到自己日常花销的主要内容,具体操作方法是,以一个月的时间为限,记下自己每一笔支出,加以归纳整理,就能找出自己那些仿佛莫名其妙就消失掉的钱都花去了那里。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记账之前,应该将支出分为必要支出与非必要支出。必要支出包括但不限于房租、水电费、餐费、通讯费、通勤费,这些都是每个月必定会有、不打折扣、必须支付的。
但是,每天一杯奶茶,一份下午茶蛋糕、一盒精装果切,这一类的支出就不是必要支付的了。
日本作家春原弥生在《每月多存1万元的惊人存钱术》一书中指出,要要弄清楚每月的开销,分出固定支出和可变支出。
我们在记过一个月的账以后,对于自己的花钱情况就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也能找出解决之道,对于自己的可变支出进行修订升级。比如说,之前你可能把每天30块钱的外卖钱作为必要支出,但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天自己做便当,30块钱买到的食材足够吃上三四天的了。
再比如,下午茶的水果,点四五十块钱一份水果店出品果盘,不如自己在晚上超市减价的时候买上一堆,或者直接在网上买上一箱水果,每天早上选一些放在盒子里带去单位,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下不少钱。
很多人在记账复盘以后才会大吃一惊的发现,原来每个月自己喝奶茶就要喝掉800块钱,小明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员。
在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小明痛定思痛,从网上买了那种号称奶茶店专用的既冲奶茶粉,口感和奶茶店出品的差不多,但是价格比之前点奶茶外卖的支出至少打了个对折。再后来,小明的省钱生活渐入佳境,干脆奶茶也戒掉,直接改喝单位免费提供的黑咖啡了。
三、奖金金额决定资金走向
类似奖金、稿费这种意外所得的资金,其金额大小会直接影响这笔钱的去处。
这一点,是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的。3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对二战以后从联邦德国政府定期领取赔偿款的一群以色列人做了研究,这笔赔偿给以色列人的为纳粹的暴行做赔偿的钱真正称得上是血汗钱。但研究者却发现,收到赔款越多的人消费越少。赔款较多的人消费率为0.23,而得到赔款少的人消费率为2,即收到一美元外快,他会花两美元。这个研究结果,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购物网站总是会主动发给你红包或者是无挑限制购物券,虽然只有5块钱,但是你为了花掉这5块钱,却可能乐此不疲的在店里边反复挑来挑去,最终可能会花掉100多块钱。
为此,作者严正提醒大家,不管是工作奖金还是退税,原本都有可能被人们放入“随便花”的心理款项。但是如果额度足够大的话,就会被存入需要严肃对待的长期账户中。
反之亦然,因为数量较大的一笔外快会让它变得更神圣,更需要严肃对待,更难以花出去,会降低人们消费率,或者说降低了经济学家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建议,不管你的收入来源于何处,直接设想所有的收入都是劳动所得。用这种想法对待你的钱,可能是管好个人收入的最好办法。毕竟,我们一想到自己为了挣到这些钱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情感、劳动,就很难随随便便花掉这些钱了,如果那样做,实在对不起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啊。
这一点,我们也有一个实例做为佐证。关于上面我们说到的,小明挣500花1000的亲身经历,其实还有一个比较美好的后续。在大手大脚花掉稿费的一个月后,小明又因为某篇稿件得了个好新闻奖,又收到1000块钱奖金。但是这一次,小明一想到自己为了写这篇稿,前后写了五个版本,虽然正式稿只有3000多字,但是连废稿带素材加起来几乎写了3万字,足足写了一周时间才完成,一想到自己采访了十几个人的辛苦,一想到为了写这篇稿喝的那几十杯黑咖啡。面对这些现实,对着自己之前立下的flag,一想到《增值陷阱》里讲的心理账户,等得了奖金就要买某款限量款鞋子的小明终于退缩了,于是这笔奖金最终的去向是,拨出10%买了一罐蛋白质粉补充营养,另外的钱划入储蓄账户里存了起来。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真是一个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提高认知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