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人,大多经过社会的洗礼,残酷的敲打,已随着社会的变迁跟着时代的节奏不断往前赶路,同时也逐渐接受了很多现实的人生,接受了难以改变的现状。
而他,走出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题记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为了喜欢的女孩子选择报考某个专业,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为了堵一口气两次考研,考上某985名校后却不去报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考上。
后为了自己喜欢的技能,花一年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全力扑在上面扎根技能知识,最终进入北方某一线城市某知名大公司。
如今月薪数万,却一心只想着回归田园,回乡下养鸡种花,逗狗种田,凉风下弹琵琶,树荫下奏吉他,不想买车不想买房,更不想留在任何一个城市。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是我身边的同学,他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正因为他的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人生态度,深深震撼了我,令我深思。
事情是这样的。
前几天,手机qq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拿起手机看了看,是好多年几乎断了联系的一个高中同学发的。
问我现在过的怎么样,在做什么。
问我为什么这些年,给我发了那么多消息我却一直不回他消息,我问他在哪里给我发的消息,他说在qq上,我说我很少看qq,一般用微信。
而他所在公司隶属鹅厂旗下,多年来,公司办公都用自己的软件qq联系,他生活中也习惯了qq。(他这些状态让我瞬间想到了当年那个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老同学,没想多,这么多年了,在那么繁华的大都市,他还是没变。)
接着聊起了彼此的工作生活近况和近些年的人生轨迹,谈到了高中毕业后各自的人生经历,这些年在外打拼的辛酸,一路的不易,现在的状况。
其实大学时候我们也有联系。只是那时候联系比较少,大学毕业后因为生活工作烦恼等琐事,各自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之后几乎彼此断了联系。
故事还得从高中说起。
2006年秋季高三开学,W转到我们学校,进入了我们班,坐在最后一排,时隔多年,我对那段记忆已经有些模糊。
只记得当时W白白净净,高高瘦瘦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很少说话,每天看起来似乎很平静很祥和很满足,毕业班压力大,我几乎所有经历都投入到了高考的紧张准备中,很少关注班上的其他同学,现在想想,对他的印象只有这么些。
后来听他说,我才知道高三这年是他人生中过的最快乐的一年,因为我们班上有一个他特别喜欢的女生,那段日子,因为每天能看到那个女生,他的日子每天都变得异常明媚。
2007年,和我们班所有其他同学一样,他也参加了高考,为了保护暗恋的那个女生X,他毅然决然的报考了警校(这个报志愿的想法我至今觉得像是看偶像剧或者武侠片电视剧等看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这一年女生X没考上大学,选择了复读,本来W准备考上大学就表白的,因为女生复读,为了不影响考试,W就一直没有表白。
W上大一时候,经常给X打电话联系,问候学习情况,鼓励她好好复读,讲自己在学校的新鲜事。
他大二,她大一。
有一次,X的一个朋友忍不住,问W,“你经常找X,是不是喜欢她?”W承认说:“是有点”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说非常喜欢,而说有点喜欢呢?
他红着脸说,他不好意思说,感觉自己脸皮有点薄。
我说,你这样子,人家会以为你并不是很喜欢人家。
X告诉W,说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然后哭了。
他没问女生为什么哭,也没说什么,就直接转身走了。
W至今不知道女生为什么哭,一直没问,可我似乎有些明白。
时间就那样流淌着。
有一天她突然问他,能不能给她幸福,他很生气也很倔强的说,不知道。
我问他为什么那么说,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保证所以不轻易许诺吗?
他给出的回答让我很意外。
他说是因为意气用事,听到女生那么问他,是在怀疑他的能力,怀疑他不能给她幸福。所以很生气,觉得女生看不起他。
(男生的这些心理,我不太理解。可是女生的角度和心理我却很理解,女生应该就是缺乏安全感,想要对方的肯定答复,想要确认一下吧)
总之,就这样,他们擦肩而过,失去了唯一也是最后的一次在一起的机会。
毕业后,W觉得已经没有需要保护的她了,就没做警察,而是选择了南下打工。
这一下就是5年。
在那里,他有了新女友,女友陪她考研,第一年考中科大,差三分,没有进入面试。
第二年,女友陪他二战考研,这次他终于考上了。
那时候,我刚好研究生毕业。记得他打电话很平静的跟我说他考上了985的硕士,我还觉得挺替他高兴的,毕竟自己也是过来人,一路走来,对相似经历的人都觉得莫名亲切,更何况还是老同学。
但他却没去报到,这点让我很多年来都无法理解,也一直觉得很意外 很惊讶,难以置信。花了两年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证明些什么。
他认为既然实现了考上研究生的目标,知道自己能考上,这就够了,读不读不重要。
考上研究生后,他没去报到,而是去和女朋友求婚。
一路辛辛苦苦陪了他五年的女朋友却收拾了行李,离开了他。
理由是,和他不适合结婚,只适合恋爱。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这个同学比较理想主义,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女生无法和他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女生和他体面的分手了吧。
后来,他回到了老家,在老家的镇上开了一家琴行,但生意并不太好,经营一段时间后,他关闭了琴行。
他去了北方一线城市。具体是哪年,我也懒得算了,也就这近四五年的事情。
他觉得还是要学点有用并且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于是去了一所大学,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了计算机编程。
这一年,他已经接近30岁了,没有工作,没有上班,没有赚钱,没有收入,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学习新知识上,用以前的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接济,咬牙坚持了下来,之后就走上了程序员的道路。
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挺佩服的,至少我做不到。
我有很多个喜欢,无数个想法,却没有勇气付诸实施,尤其是清空自己,从头再来。
我更没有勇气花一年的时间在无收入的情况下,全力投入一个自己完全没接触过的新事物上。
逼自己不管不顾,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没那个勇气。
后来,他一步步的进入了现在这家比较大的平台,当然在此之前的几年也没少吃苦,也是从底层开发人员从小公司慢慢升级,到了现在。
进入这家比较大的平台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和X联系,告诉她“我现在能给你幸福了。”
回信很简单,X只给他回了四个字:“我结婚了”。
他们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就这样,至今他们再没联系。
昨天我正在漫无目的的刷新闻,他又发来微信电话,不知不觉我们又聊了两个多小时。
他感慨说,他人生中定的每一个小目标都实现了,除了关于两个人的,一直运气不好。
以前想考研,就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考研,考上了。想学开发,就毅然决然的去学习,每天看书,跟老师学习,做了程序员,进入了大平台。包括现在,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在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每天精力充沛,只想学习。
我问他,现在记忆里有没有觉得不如高中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扎进学习中?他说几乎没有觉得记忆里有什么变化,也没什么太多的烦心事,唯一的经常想到的事情就是希望能尽快找到结婚的对象,我笑了。
他说,上学时候喜欢的女生,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在一起,至今是个遗憾,也是长这么大,在内心深处想起最多的,最触动他,最喜欢的女生。
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大概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多让我羡慕,不是羡慕他的感情状况,是他的那些小目标。
我认识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说,自己定的每一个目标都能实现。
就拿自己的情况看,定了无数个目标,多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半途而废,“间歇性奋发图强,持续性混吃等死”形容大多数人的状态再合适不过了。
我觉得能说自己定的小目标都能实现,能付出行动实现的人,真的相当难,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更别说精力充沛,能静下心每天学习了。至少我觉得我很难静下心每天坚持心无杂念的学习,记忆里也觉得大不如前,学生时代学习的那些知识,似乎忘却了大半,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失忆了。
如今,他在某知名上市公司,月薪数万。
如今他工作稳定,没有对象(这是他唯一的烦恼,为什么我居然有点不厚道的想笑呢),依然在学习技能,提升自己。
用他自己总结的话,觉得自己只会学习和工作,不会生活。
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结婚的人,希望能35岁前结婚。至于和谁结婚都不重要,因为他觉得和谁结婚都是一样的。
他喜欢古典书籍,喜欢弹古筝,弹吉他,喜欢诗词,喜欢那些古典文化,更喜欢田园生活,不喜欢呆在大城市。
即使他的收入状况对他来说,目前在一个二线城市或者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已经不算什么大问题。他始终觉得,乡村生活更有情趣。
他和我探讨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的三观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觉得他的想法还是理想化吧。
就拿他考研这件事来说吧。
虽说现在大学生人数已经很多,不像数十年前那样稀少。人们大多感觉似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似乎到处都是,相信最近看新闻比较多的人应该也看到了新闻,2020年大学毕业生就874万。
但大学生真是满大街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那只是一个假象。
就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总人口比例上来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还不算很高。
从1977年的27万人到2017年的762万人,40年间我国累计录取大学生总数约为1.158亿。
上亿人乍一看很多,但如果用41年来录取大学生的总数除以我国现阶段13.9亿的人口基数,这个数字是8.33%。
不考虑其他因素,可以简单理解为全国人口里大学生比例为8%,只要你是大学生,就在学历上碾压了92%的中国人,更何况研究生。
学历高点虽说不是什么优势,但毕竟学历高点总归是有备无患,选择机会总归是多点的。
因为大学生基本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导致某一城市中大学生人数密集,同时高校的扩招,高考改革,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多。
而且大学生主要是90,00后,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让人觉得到处都是大学生。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社会面向大学生的岗位已经趋于饱和,企业需要更高学历,能力更强的人进入企业,大学生毕业后遇到的招聘或者身边同事也都是相同层次或者学历更高的人,给人一种满地大学生的错觉,让大学生也显得廉价起来。
有多少人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名校,又有多少人坚持考名校研究生,他最终考上了后却放弃入学。
现在再突然聊起来那些多年前他的故事,那些故事似乎模模糊糊,又似乎若隐若现就在眼前,有些串联着变得清晰起来。
但是,这种感觉,依然如多年前一样,让我震惊,这么多年了,他一点没变,还是那样的理想主义。
而我们身边的人,大多经过社会的洗礼,残酷的敲打,已随着社会的变迁跟着时代的节奏不断往前赶路,同时也逐渐接受了很多现实的人生,接受了难以改变的现状。
而他,走出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