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是一个很爱孩子的人,继他和雨儿的孩子妞妞去世后,53岁的他又迎来了和现任妻子郭红的女儿啾啾,他爱着这个久违而来的宝贝,用他全部的爱和耐心,他的行动和教育思想指引着这个孩子,以至于让她成长为自律,勇敢勤奋,有想法的女孩。
啾啾带给了周国平难言的快乐,他是如此深情的爱着自己的女儿。
周国平说道:“一个普通的父亲,爱他的一个普通的女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全部理由。”
啾啾是幸运的,他遇上了这样博学,有温度,有想法,开明而上进的父亲。
这本书也将带给我们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01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如果说教育有什么诀窍,很多人都会提到陪伴的重要性。
霍姆斯基也说过:“陪伴是一种灵魂的触摸,久而久之彼此就能慢慢走进对方的心中了。”
这一观点适合所有的关系,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因为陪伴会让对方感到温暖,亲切。信赖由此产生。
周国平与女儿关系很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陪伴。
不管是工作多忙,多累,他说,他最想看到的就是亲人,就是啾啾。
他会第一时间回家陪女儿玩耍,甘愿当她的大狗狗,和女儿捉迷藏,跟女儿一起读书。
甚至在女儿发脾气时他也会耐心引导,跟她讲解道理,找解决的办法。
他给女儿全部的爱,信任和理解。
甚至工作原因,他出国讲学,他也会带上女儿。
有女儿在的日子他就觉得有了乐趣和生机。
他用心记下女儿出生后的一言一行,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他说,能写下这本书,可以说得益于之前的习惯,对啾啾成长的用心记录。
他的书写满了生活琐事,但却能发现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育儿手册。
02 熏陶和影响是最好的行动
很多人都知道,培养好一个孩子,影响至关重要。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值得做父母的细品。
周国平夫妇一直用行动影响着孩子。
他们爱读书,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一有空,他们就席地而坐,用心读书。
啾啾从小目睹这些,很小就学会了看书。
拿到一本新书,她会很开心,让父母给他阅读。
郭红也是不厌其烦给她阅读,讲解。
周国平为女儿把好关,用心挑选适合她年龄段的读物,引导她慢慢阅读。
渐渐地,读书也成为了啾啾的一部分。并且阅读的好处就是让她语文很轻松地考到好分数,作文常常被表扬,越来越有自信,其他科也很好。
啾啾的老师都惊讶啾啾的成果,与周国平交流,周国平说,技巧就是让她爱上阅读和思考。
时下,父母都很忙碌,很多人也都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意识,但总是被懒散所击退,渐渐让想法束之高阁,不能实现。
所以毅力和行动很重要。
父母的行动力和影响就像一面旗子在指导着孩子的一切。
一定要相信,孩子不会是自己优秀的,他优秀的背后绝对有父母的原因。
03 健全独立有思想的人格是他们培养的方向
啾啾很厉害,是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她曾是一路开挂的学霸,却绝不让应试教育牵引自己的人生。
初中毕业后,她考上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在十一学校期间爱上了戏剧,就创建戏剧社。
后来因为纽约大学有Tisch 学院戏剧导演系,她便决定去就读。在纽大成绩优异,她喜欢的创作、导演、表演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去展示。
是不是周国平夫妇很努力,很勤奋的结果呢。
通过这本书,我反而看到了一个友善,慈善,有教育情怀的父亲。
所以啾啾的优秀不是大人逼迫苦学的结果,而是信任,放手的结果。
周国平像很多痛恨应试教育的人一样,对机械生产的学生大为反感,他不喜欢让女儿因为分数而熬夜,压力大,失去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他主张轻松的学习,对于成绩,也无需过于看重。
他认为那些所谓高分的学生出来未必成气,而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未来很多也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他觉得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独立,自律,有思想,热爱生活。
所以他的女儿啾啾尽管也因为应试会熬跟守夜,但相对其他孩子却压力小很多。
她不会因为几分成绩而患得患失,亦不会因为面子的虚荣去挣个高低,而她能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并用心把它做到极致。
周国平教育女儿,做一件事要去看它的价值和意义。一件事做起来让你觉得快乐,有成就感,那你就去全力以赴。
她的女儿能跟着自己的心走。所以当她有点觉得走应试教育路线痛苦时,她的父亲就支持她去读国立大学,去创作自己的剧本。
她不负众望,在戏剧上剖有自己的成绩:
她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成了一件件在别人看来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一切成果的原因大约也是因为周国平夫妇的全力支持,让她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当然,我们不是周国平,没有他的底气和实力,也不能为儿女的未来保驾护航,但有一点是对的:支持孩子做他觉得幸福的事,并鼓励他当做事业来做。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唯有热爱,我们才会全力以赴,唯有热爱,我们才会充满了动力。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面子,让他当起撑门面的重任。
父母也不应该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机器,让他在不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苦苦挣扎。
父母更不要成为玩物丧志的人,反而要求孩子去战胜惰性,为他的前程努力,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不要被世俗多累,只为了攀比,金钱,地位,荣誉而活,这样孩子或许也会沾满很多铜臭味,让自己活得没有质感和方向。
父母应该胸襟开阔,具有远见,努力提高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如果说,看周国平的书的启发,大概你就是能够看到一个不慌不忙,淡定自若的人是怎样从容对待生活,教育孩子的。
或许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让你知道自己是应该反思和提高自己的。
读别人的故事,也是在反思和关照自己的内心,愿书香陪伴,让我们多一点动力,多一点智慧。
04 分享周国平的几个教育观
关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观点,他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他在书中写到如下观点:
好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
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父亲,理由仅仅在于,当女儿幼小时,我是她的一个好玩伴,随着她逐渐长大,我在争取成为她的一个好朋友。我一向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
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看她喜欢书,我给她买了一套西方童话名著,共十六册,她高兴极了,拿起这本,拿起那本,一再放声笑。当天晚上,她就让妈妈给她念书上的故事。此后,每天临睡前,妈妈都给她念。一天晚上,妈妈念了两个故事,困了,不肯念了,她批评:“多看一点书,要学习。”
无可否认,在啾啾身上,家庭环境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是我所说的“合适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中,她很容易对文字产生兴趣。
在学习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们操心的,她乐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每天放学回来,她就坐在她房间里的桌前,自己在那里忙乎。做作业是丝毫不需要督促的,做完了作业,就自己想出一点事儿来做。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当然,所谓熏陶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就开辟了熏陶的新来源,能够从好书中受到熏陶,这是良性循环,就像那些音乐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熏陶之后,又从音乐中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一样。
分数不重要
我不会像许多家长那样,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对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
所以我也一直反对报任何课外班。与其给孩子太多的束缚和压力,不如给他们快乐,轻松,这自然,要求家长和老师提高水平,用有限的时间去取得更大的价值,而不是耗尽太多时间去换来一点成效。水平和认知是提高做事能力的关键。
关于兴趣
在学习一种艺术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这时不要轻易放弃,不妨看一段时间再下结论。一旦发现她确实没有兴趣,就决不强迫她继续学,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在我看来,长期强迫孩子学习一门艺术,是完全违背艺术的本性的。这样做往往是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最后即使培养出了一个艺术上的能工巧匠,付出的惨痛代价却是不可治愈的心灵创伤和人性扭曲。
关于未来的规划
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僭越和误导。总之,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她将来做什么,到时候她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关于个性空间
关于性格,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谈不上好坏,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因此,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做不到,所应该和能够做的是顺应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它产生好的结果。
基于这个认识,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我的做法是顺其自然,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优点予以热情的肯定,对弱点予以宽容,点到为止,常常还一笑置之,如此为她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
所谓性格的培养,绝不是要把原本没有的某种品质从外部植入,而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固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用优点来制约弱点。
天下人人都有弱点,只要优点在发展,有一些弱点又算什么?只要把弱点限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减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便是抑制其短处的最佳方法。
关于相处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
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的境界。
判断亲子关系是否具备精神性品格,一个恰当的标志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逐渐形成了一种朋友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