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天,诺贝尔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有人问:“最多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
布罗茨基坚定地说:“ 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
有人再质问:“那么,里尔克(奥地利著名诗人)呢?"
布罗茨基生气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
布罗茨基口中的“最伟大的诗人”对我们可能很陌生,但是在世界诗界和诗歌研究领域,茨维塔耶娃却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01
茨维塔耶娃出生于1892年10月8日,是标准的俄罗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茨维塔耶娃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中,几乎是“博物馆和音乐厅”的家中,培养了天然的优越感和艺术气质,并逐渐树立了对诗歌的信仰:成为一名诗人。
根据茨维塔耶娃自述,她六岁开始写诗,并从未中断写作。
02
1906年秋天进入女子寄宿学校之后,茨维塔耶娃开始深入研读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作品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著作。
少女阶段的茨维塔耶娃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叛逆渴望,对爱情和美好的未来的憧憬。
17岁时,茨维塔耶娃先后爱上过两个男子,分别是埃利斯和尼伦德尔。尤其是尼伦德尔,茨维塔耶娃为他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又因为对方的冷漠而绝望举枪自杀,幸运的是,内装上的是一颗哑弹,没有造成悲剧,但这也显示了诗人的刚烈、孤傲和极端的性格。
1910年,还是中学生的维塔耶娃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就引起了许多文学前辈的关注,其中包括勃留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文坛著名人物。俄罗斯白银时代最耀眼的女诗人就这样一步步冉冉升起了。
03
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遇到了民粹派的后代谢尔盖·艾伏隆,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次年1月茨维塔耶娃嫁给了他并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
20世纪20年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茨维塔耶娃自然无法摆脱时代带来的困境。 茨维塔耶娃认为“革命就是暴力”,对十月革命感到厌恶和不赞同。 然而正是她对十月革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1917年11月,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入伍参加白卫志愿军,并成为沙皇专政的捍卫者。
当时,白军已成为“ 历史污点”,整个俄罗斯充满着革命激情,茨维塔耶娃却为自己留下了致命的话柄和隐患。
在1919年秋天,她的生活陷入了艰辛的谷底,被送入育婴院的小女儿被活活饿死,送回家的大女儿身患重病。
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她仍然没有中断诗歌写作。 1921年,出版了诗集《里程标》。在诗中她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与青年时期的作品相比,这些诗和生活的苦涩交织,流露出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内心冲突的欲望、追求、困惑和矛盾。
1922年,丈夫随着溃败的军队流亡到了捷克,由于对白军的行为感到失望,他脱下军装 ,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
在得知丈夫仍然在世的消息后,她带着女儿投奔在大学就读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
04
在茨维塔耶娃是一个很多情的女人,她对于男女之事的态度有一种超乎世俗定义的自我标准。
即使在流亡期间,过着落魄的生活,但时刻未忘精神生活:追求爱情。
她追求过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与帕斯捷尔纳克、里尔克、巴赫拉赫等世界名人留下有趣的情感史。
帕斯捷尔纳克曾和茨维塔耶娃靠书信来往,精神恋爱八年,直到帕斯捷尔纳克结婚结束恋情。
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推荐和介绍,茨维塔耶娃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开始通信联系。此后,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段奇异的三角恋爱。
在与诗人里尔克的关系中,她在信中挑明自己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的心灵之爱,反对肉体之爱。
通过信件建立的恋爱在世界文学界留下了在她的一段著名的佳话创作、哲学艺术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爱情、喜悦、痛苦。他们停留在纸片上的亲吻和拥抱,字里行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再次将人类从情欲转变为精神皈依,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除了这段著名的三角恋情,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也曾和茨维塔耶娃有过短暂的感情纠葛,但很快就被她的情欲吓跑了。因为茨维塔耶娃的恋火实在太热烈,像野火一样,甚至是炸药,一旦点燃就无可救药。
情人的不理解带给她深深的绝望,她怀着这种心情写下无数凄美动人的诗歌。和曼德尔施塔姆分手后,茨维塔耶娃写道:而我站立,比那些/看着你消失的人要更温柔……/我现在亲吻你——穿过/一千年的距离。
茨维塔耶娃一生追求的所有爱情中,有著名诗人,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文学家安德烈·别雷。年轻诗人施泰格尔。出版社的发行人维什尼亚克。她丈夫的大学同学。红军指挥员罗泽维奇同志。
她还认为明显排除不寻常的同性之爱——多么无趣!与女诗人帕尔诺克,著名女演员霍利迪有过恋情。
茨维塔耶娃虽然真正渴望的是心灵的交融,但肉体的结合是她达到思想交融的必然桥梁。在疯狂追求爱情的同时,她希望彼此结合并生出新的生命——"儿子"。这既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求,又是她诗性的体现,是诗的生命。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爱情,她为爱情而活着,并因此写出许多凄美、激越的诗歌,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05
1925年秋天,茨维塔耶娃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迁居到巴黎。
不久,由于茨维塔耶娃表现出某种亲苏倾向,导致她的诗歌遭到排斥和抨击。她的处境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我在这里是多余的,而回到那里又不可能。"此期间,孤独、贫穷、对祖国的怀念,成为了她创作的主题,它们集中体现在1928年出版的诗集《俄罗斯之后》中。
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带着儿子返回日思夜想的祖国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回国的女儿被捕,然后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因曾参与反苏活动而逮捕,后被枪决。
1939年12月,她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靠接一些诗歌翻译的工作和找些零工维生。
1941年8月,她和儿子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叶拉堡, 正是在这座小城,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茨维塔耶娃希望在当地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
1941年8月31日,绝望中的她自杀身亡,结束了这场令人感伤的悲剧。
1992年1月15日,前苏联为了追忆这位伟大的女诗人,发行了解体前最后一枚纪念邮资片,上面印着“纪念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诞辰100周年”。
纵观女诗人的一生,我们只能试图对待诗那样,去理解她以爱情为主旋律,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书写。她本身就是一部绝妙的诗歌,表现着俄罗斯传统女性特有的诗意和柔情,是俄罗斯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
END.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带您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