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好好沟通,处理孩子大吼大叫,打人,耍赖,调皮等一系列不利于他成长的问题。
情感引导是什么
听到书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以为是一本教我们如何进行亲子互动的书,如何做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耍。看了书才明白,原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玩具,吃的,电视,真正需要的是父母。从婴儿时期的陪伴开始建立亲密关系,一直到长大。建立的亲密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向孩子传递自己的观念,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更好的使用书中所说的工具,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情感,体会自己的情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到去体会别人的情感,考虑别人的感受。成长为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人。
情感引导的基础
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情感引导的基础,只有当你和孩子之间足够亲密,才会有良好的互动,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才会有机会对他进行情感引导。
婴儿时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就是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哭了就给他温暖坚实的怀抱,饿了就给他喂奶。即使在这个孩子还不会说话你也要和他聊天,玩游戏,带他出去交朋友,让他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以前会认为孩子哭的时候就让他哭,不要一哭就去抱他,避免让他养成需要人抱着才能安静才能入睡的坏习惯,还可以锻炼肺活量。现在想想当时的做法简直错的离谱,当时的孩子是多么恐惧,无助,没有安全感才会大哭的呀,我们却以成人的视角去看这个现象,在孩子需要爱的时候给予爱,才是我们做父母应该做的。
2—3岁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孩子开始学说话,行走,探索世界。你也要开始使用情感引导的工具了。在使用情感引导的同时需要给孩子制定行为的界限。尽量告知他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只告诉他不能做什么。有边界的同时给予无条件的爱,不用暴力的惩罚来纠正他的行为,也不用贿赂的方式来控制他。尊重他的感受,教他辨别自己的情感,根据年龄的阶段教他合适的情感类词汇,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站着他的角度去考虑,体会他的感受,用共情去建立亲密关系。
4—7岁保持亲密:孩子会逐渐具有自控能力,明白一些行事的准则。了解孩子的性格,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发展规律相同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孩子符合一般的规律。孩子不开心难过想哭就让他哭,没有规定说长大了就不能哭。允许孩子伤心难过哭泣害羞,你需要做的就是陪伴,等孩子准备好诉说时倾听,或者是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都是可以存在的。
情感引导的步骤
有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情感引导,孩子才会乐于接受。
播下种子:教孩子一些情感词汇,告诉他相应的表现是怎样的,或者是你需要他具体怎样做。
观察和判断: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体会他的需要。是否出现了需要帮助的情况,需要进行引导的时刻。
聆听:认真的听孩子的表达,全身心的听,尊重他,信任他,不敷衍。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接受他的感受,并用相应的情感类词汇来描述,让他用更贴切的语言表达自己。
同情:换位思考,真正的理解孩子。
情感引导的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和放任型父母。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反抗情绪,在他没有能力反抗时,他会因为恐惧而听从你的意见。在他有力量反抗时,就是情绪爆发的时候,孩子会没有责任感,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是执行的那个人。对孩子放任,会让孩子没有归属感,不知道对错,造成严重的后果。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难过想哭时你却严厉的告诉他,这有什么好哭的,这么大的人了不许哭。孩子的心里会更难受,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也没有人理解。长大后也会习惯压抑自己,也不会去理解他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只是间接的控制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引导,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外部的激励和奖赏,孩子还会这样去做吗?我们想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做,主动的去做,而不是因为奖励才去做。贿赂的方式并不可取。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惩罚意味着让孩子受到教训,获得不好的体验,而这无助于他理解行为真正的后果,只会引发抗拒。
无条件的爱
育儿是父母一生的工作,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它和谐相处,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没有谁可以做到完美,但是你可以做的比昨天更好一点。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真正的尊重他,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