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在游荡,中年来掘藏,晚年当和尚。
这是很多人评价余华著作《活着》的一句话,这也是对福贵一生的真实写照。我常常在想,如此凄惨的一本书,为何总会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人拖入到某种漩涡之中,让人欲罢不能,或许这正是《活着》吸引人的地方。
余华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真正能引起人灵魂共鸣的主题并非是我们编造的一个爱情,或者是追求的男女之间的理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余华是当代先锋派作家代表之一,他的文字简约直白,但总有一种穿透心灵的美感。这和余华的早年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余华出生于医学家庭,父母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医生,余华便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成人的。
因为父母常年忙于工作,于是余华经常呆在医院那种环境之下,父亲给病人做外科手术,余华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他就跑到太平间去睡觉。我想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熏陶了余华对于苦难的认知能力,能够敢于去描写世间的疾苦而毫不避讳。
读过《活着》的人,都会觉得全书实在是过于悲惨,总以为是幸福的开始,却往往成了下一次苦难的开端。福贵从浪荡少年输光家产的一刻,便没能再得到命运的眷顾,好像花光了前半生所有运气一样,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远去,最后只有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要将福贵写的如此惨绝人寰,为什么不能让结局圆满一些呢?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明白余华的用苦良心,他只是在企图向我们呈现一种生命的形态,对于生活的种种除了坦然接受别无他法。
但是这不意味至此意志消沉,如果你无法预料,倒不如欣然和生活达成某种和解,活着的本质就在于活着,和其他无关。
纵观整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让人抑郁,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余华给我们传达的一种生命本该有的坚韧力,它是冲破一切的源泉,让人在绝望之中又能保有对自身的认同感。
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抛弃过生活,他一边承受着磨难,一边继续赶路。这个饱经沧桑的男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恐怕应该就是余华要表达的东西,他时刻都在关注着最底层和阴暗角落里的人群,不遗余力的将这些东西摆到世人的面前,让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时认同自我的境遇。
没有人不喜欢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渴望一帆风顺的生活,不想与苦难折磨为伍。但是酸辣苦甜本身就是生命完整的一个基调,当我们每个人在面临这种境况的时候又该如何抉择?是继续前进还是就此放弃?
这个没有唯一的考量标准,但就余华《活着》所传达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或许我们不会像福贵一样被厄运反复拍打,但活着总有大大小小的挫折等着我们,与其郁郁寡欢,不如试试面对面的和生活沟通交流,转而投入到下一段新的历程中去。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不脱离生活该有的模样,但也不排斥苦难,因为这是生活原本赋予我们的东西,我们怀着一颗炙热滚烫的心上路,努力的于生活的尘埃里开出一朵艳丽的花。
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生活。
https://www.jianshu.com/c/96a48f24ec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