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给《Everest》贡献了票房,这是一部我的小伙伴们都不会感兴趣的电影,译名《绝命海拔》。纪录片一样的灾难电影,根据美国登山家Jom Krauer在《户外》杂志的分析报道《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基本还原了1996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真实山难。
影片里的所有登山者,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像是跟观影者有了联系。会为他们的长眠心痛,会为他们的幸存喜悦,甚至会抑制不住地想去查阅各方资料,了解雪山和这场山难,然而知道的越多,越是对雪山,肃然起敬。
美食打卡、健身打卡、旅游打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而在不同的雪山之巅,用手指触摸峰顶打卡,没听说过吧?这离大部分人都很遥远,但确实有那么一群疯狂爱好者,痴迷于征服世界上的一座座雪山。
坊间存在一种玩笑的说法,攀登雪山是一项费钱费时的运动,“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加入到这一行列,在他们眼中,只要那座山还高昂着头颅,就是一种莫大的挑战,想代表人类去征服”。可是自然是能被征服的吗?排除身体素质等原因,雪山高兴了,让你回家。雪山不高兴,就会让你留下。
就算是有人登上了珠穆朗玛,8844.43。可山还在那里,永远生长在那里,守着它的历史与神秘,对人类悄然不语。
今天想给大家讲讲的,是一座因为信仰和文化而被世人尊重的雪山。
God Of Mountain
雪山之神
卡瓦格博是太子雪山主峰,云南省最高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
藏民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卡瓦格博爷爷”,这位神明守护着他们的世世代代,山上的牧场喂饱了牛羊,融化的雪水滋养了心肺。
而从第一次知道这座雪山开始,我的感观里,卡瓦格博就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藏族大叔:浅棕色的藏袍,编着脏辫,绳子还色彩奇多。沉稳大气、慈爱包容,但也威严不容侵犯。
没有人可以定义这座世界公认的最美雪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加岭之部》记载,卡瓦格博峰顶有个极乐的世界,那里是天神们聚会的地方。《转山》里李晓川说,来德钦如果能第一眼看到卡瓦格博,会幸运一整年。更有指南经认为沿途所有景物都是佛的印迹灵物,有缘之人可以在转经时得如意妙果,护佑今生来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著名雪山,安纳布尔纳、K2、南咖巴瓦、干城章嘉、麦金利...唯独卡瓦格博,是最神秘,且不能被挑战的。
1902年,英国人组织了一支探险队,首次挑战卡瓦格博,结果失败而归,从此再不涉及。
八十七年后,中日联合登山队尝试沿西北山脊攀登,在5300米处遭遇无法跨越的冰川和断层,也以失败告终。
1990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开始第二次攀登计划,于12月1日进驻登山大本营,25日跨越最大障碍90°大冰壁,26日在6300米的主峰右侧建立四号营地。29日,队员们距离峰顶只有270米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被迫遗憾撤回三号营地等候天气好转。
1991年1月4日早8时,大本营尝试与三号营地通讯联系时,对讲机那边死一样的寂静——17名队员永远失去了消息。在二十多天搜救无果后,中日双方沉重宣布停止搜寻救援工作。
1996年,日本登山队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就在快要接近当年高度时,同时接到来自日本东京、北京及云南昆明三地气象台的预报,未来两天内有低气压潮,将引发大规模降雪。为避免悲剧重演,队员们扔下物资全力撤退,刚到大本营庆幸平安归来,低气压潮被突如其来的风吹到印度洋去了,雪山区依然风和日丽。
大家本想征服卡瓦格博峰告慰牺牲队友的亡灵,却似乎又被大自然拒绝。这座让他们魂牵梦绕的雪山,面对打扰只能报之以威严。
2000年,当地政府联合登山协会颁布法令,明令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登顶梅里雪山。从此,卡瓦格博成为永远的净土,不得染指。
至今英美中日登山队仅有的九次尝试,八次没有突破5500米,唯一一次突破却造成了世界第二大雪难。人们不断地好奇着,珠峰都被登顶无数次了,为什么卡瓦格博还是处女峰?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青松给出解释——卡瓦格博峰的冰川主要受印度洋气流影响,是典型海洋性冰川,有运动变化快的特点。天气变暖后,冰川海拔较低的部位迅速融化,由于失去牢固的支撑,高处的冰常常大片坠落,而更高处的冰即使没崩塌,也会向下移动一些。冰川不断地运动变化使冰层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雪崩。
从修养道德角度分析,登山皇帝Reinhole Messner(当代最伟大登山家,真正无氧单人攀登珠峰的人)在拒绝一支西班牙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的邀请时说过:If we conquer this mountain,then we conquer something in people's souls.
雪山就在那里,不要想着去征服。
而生活的别处,还需要努力。
有朝一日,当我们亲眼看到梅里的日照金山,会有更多的感悟吧,他的神秘,他的深邃,他的构造以及他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