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细如发,胆小如鼠!心有多细?细如发丝。胆有多小?小如老鼠。
文学上的表达总是喜欢比拟!心细如发,胆小如鼠。倘若如此,是不是“心细”明显胜过“胆小”?因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如今的老鼠貌似不是很怕人,倒是不少人怕老鼠。我要是这么一较真,估计对文学青年是一种伤害。文学很多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但较真美感就荡然无存。
可科学就爱较真。心理测量简单来说就是对心理特质的数量化的确定。心理测量首先是测什么?怎么测?用什么测?测量单位是什么?肯定不能笼统说,心细如发,胆小如鼠。
就测什么而言,如果可能,估计心理测量学家什么都想测。想知道别人有没有撒谎,于是就有了测谎仪。想看面试者品质如何,命题者就巧思妙想设计情境性题目。当然,自我陈述量表很难测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你若去问对方道德品质如何,没有人会说自己是个道德败坏的人,尤其是在求职这一渴盼认同的行为中。这也足以证明心理测量的困难所在。不过,再难我们也得努力。马云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任何测量必有工具!长度测量有学生用尺子、裁缝用的软尺、工程师用的游标卡尺。而心理测量最常用的是量表,比方说用来测智商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用来测人格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这些量表是怎么编制的?回头我再剧透。
正如长度测量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的精度也不一样。心理量表的测试结果和使用也不一样。常见的量表有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命名量表是最粗劣的量表,它只能将人作类的区分,比方说,男和女,甲班和乙班。测量结果不能用来做科学计算,通俗一点,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男减女”是什么?不伦不类!可是科学研究又特别需要,自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研究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比方说,女的言语能力比男的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觉察到,几乎很少男人吵架能吵过女人的。不过常识和经验不算是科学,需要心理学家的科学验证。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强了一些,它能将事物的好坏优劣区分开,能将事物排出顺序来,但是相邻二者之间的距离不等。最常见的是各种排名,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名之间的差值与第三名、第四名之间的差值不见得相等。经常看到的成绩排名也是如此,班级学神有时候遥遥领先。因为不等距,那就不能加减。比方说,第3名加第4名是啥意思?第7?那不搞笑吗?其实,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单位不同就无法加减,身高和体重无法相加。可是,我们想过吗?高考的原始分可以相加吗?语文和数学的1分是相等吗?如果两学科的难度不一,语文和数学同样1分,但价值不等,理论上就不能相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