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到了,朋友圈里看到的几乎都是“国庆节快乐”的字样和《我爱你 中国》等爱国歌曲的视频及壮观的阅兵仪式。
说起这首歌,想起那段情。
这首歌曲诞生时间很久了,但第一次有深的感触,是观看好友娟子参加家乡第一届“金城歌手大奖赛”舞台上的演唱。
娟子和我同村,比我大一岁,高一届。她的父亲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
娟子和大她一岁的姐姐天生一付好嗓子,她们的妈妈心灵手巧,喜欢唱歌,有时会教她们唱一些学校没学过的歌曲。那时学校的文艺宣传活动总少不了她俩的身影,有时上面临时有演出任务,来不及排练,她俩一起上台,一首小合唱就能赢得阵阵掌声。那些年,娟子一直是我最羡慕的人。
娟子也十分聪明,小学毕业时,她是我们村唯一考上乡里重点初中的学生。一年后,我也幸运地成为我们这一届唯一考上重点初中的学生。
从此,上学放学路上,我们俩形影相伴。那时的住校生很苦,每周背一次馍,带点酱豆或咸韭菜,就是一周的伙食。而我们的同班同学在邻村上学,离家近,天天可以吃家里做的热乎乎的饭。我们有时也觉得委屈,但还是坚持到了毕业。
不过,我们这两个本村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女孩儿,到了强手如林的重点初中,却显得普普通通,一点也不出色,在班里成绩一直是中等。
娟子升初三时,一高直接招生300人,娟子没能考上,相反地,她以前的小学同班同学、在邻村普通中学上的两位男生倒是考进一高,娟子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好在她经过初三一年的努力,第二年一高在那一届再次扩招100名新生时她如愿考上。
一年后,我也考入一高。学校对娟子那届学生严把质量关,升高二时,严格筛选,让一百名学生入我们这届重读高一,打好基础,娟子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文理分科时我们俩进入同一班级,又成了同路回家的姐妹。
在一高,娟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但唱歌的天赋依然不能淹没,在学校每年元旦晚会和其他演出活动中,都有她的节目。
那年高考,我和娟子都落榜了。我们都陷入痛苦自卑、不愿见人的一段心路历程。后来,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复读,懂事的娟子考虑到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困难,开始在一个砖瓦场干活。
那种强体力劳动,对于一直在校学习的女孩儿,当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没体会过,但一直替娟子可惜。我不希望她荒废多年的知识,永远那样干下去,她父母也不愿这样,希望她复读备考,但那时的娟子,敏感、固执,觉得复读没有用处,还是会落榜。
娟子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我们上中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但考大学差半分进不去,而且中招和高招都要进行严格的预选,年年都有很多学生无缘参加考试。
我知道娟子心里一定很难过,也会有一丝不甘。因此,周末回去常去娟子家,找她聊会儿,鼓励她回校复读。但不管我和她父母怎样劝,娟子一直沉默着,不肯吐口去复读。
我想尽各种办法,找班主任老师,说明娟子的情况。尽管学期已过半,老师答应娟子一来就让她入班学习;我又告诉娟子,她唱歌好,可以考艺术专业,班里几个艺术生平时文化成绩才一二百分,娟子如果考艺术专业,文化成绩一点问题也没有。
过了一段时间,娟子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回到校园。高考只剩短短几个月了,娟子一边抓紧文化知识复习,经一位好友的引荐,还在附近学校李老师的热心帮助下,突击学习乐理知识。
那年高考,我和娟子都幸运地考上同一所师范院校,娟子在音乐系。
大学那几年,我和娟子经常见面。音乐系三位学生共用一个琴房,以前从没接触过乐器的娟子相当刻苦地练习钢琴。喜欢音乐的我周末也常常去娟子的琴房玩。凡是老师要求娟子练习的曲子,如《两地书 母子情》、《玛依拉》《我爱你 中国》等,我也记得滚瓜烂熟。
毕业后,我和娟子分到不同的学校任教,但两个学校离得很近,因此,我们又能时常见面。
那年秋天,“金城歌手”大奖赛第一届举办。娟子报名参加,并送了我好几张票。那晚,我和一同分来的几位年轻教师一起观看了演出。
娟子的节目排在最后几个,她参赛的歌曲就是《我爱你 中国》。当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娟子婉转高亢的歌声赢得阵阵喝彩。那次大奖赛,娟子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总分最高。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只有我清楚:娟子走到那一步多不容易!
以后的故事是轻松愉快的,娟子因歌结缘,找到一位爱她、懂她又宠她、喜欢音乐会弹吉他的好丈夫,两人情趣相投,琴瑟和鸣,家里的生活很有情调。
娟子的女儿聪明伶俐,开朗自信,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还学了好几门乐器,如今已大学毕业工作好几年了。娟子这些年培养了很多艺术特长生,活跃在不同地方的舞台上,娟子自己也依然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前几天还在朋友圈中晒出她近段时间参演的照片呢!
一首歌,见证了我们一段难忘的友情!
其实,人生最难处,也许只有几步,拐过一道弯,又是一重天!
(原文写于2018年10月1日)
( 作者 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