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场景。昨晚参加线下读书会,读《刻意练习》这本书,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目的很明确,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在讨论发言阶段,一位带着13岁儿子的妈妈的表现让我很难过,她先是催儿子站起来发言,儿子站起来面对大家时,木然地站着,连自我介绍也不说,她在下面一直催儿子:“你在学校没发言过吗?你不知道你的名字吗?快说你叫啥,多大了?…儿子仍然呆呆地站着,一言不发。主持人让他儿子回到座位上坐下,等一会再发言。待几位家长发过言,这位妈妈站起来发言,她对读书的感悟说得很少,大多时间是在找孩子的毛病,什么记忆力不好啦,字写得不好啦,上课不专心了…并向孩子求证,孩子低着头,夹着肩站在哪里,仿佛是在接受妈妈开的批斗会。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举手发言:“请问这位妈妈,孩子现在写的字比以前的好一点点没有?孩子的背诵能力比以前好一点点没有"?“有,有”。“那么你换一种思维,变挑错为挑好去看待孩子,会怎么样呢"?“孩子的独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很强”,他的妈妈答到。我观察到孩子紧绷着的脸松了一些,他是多么想得到妈妈的肯定呀!结束时,那位妈妈拉着孩子走到我面前,一付欲说不止的样子,我看到又紧张起来的孩子,不想让他再次受到妈妈的伤害,赶紧上前微笑地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一个人敢到外县上初中,有很强的独立性,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理科学的那么好,坚持下去,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的,阿姨相信你"。孩子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我拍了拍他的肩,和他们母子再见。也许我管得多了,但我实在心疼孩子。
卓丽老师说过:“父母的嘴是开过光的,说啥来啥"。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去肯定孩子,孩子才有信心使自已越来越好。同时,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要把美好的场合变成孩子的批判会。